第393章(2 / 3)
【途径永安宫与先主祠,他想起了病逝白帝城的汉昭烈帝刘备,“蜀主窥吴幸三峡,崩年亦在永安宫。武侯祠堂常邻近,一体君臣祭祀同。”】
【在武侯祠,他更是诗兴大发,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:“诸葛大名垂宇宙,宗臣遗像肃清高。三分割据纡筹策,万古云霄一羽毛。伯仲之间见伊吕,指挥若定失萧曹。运移汉祚终难复,志决身歼军务劳。”】
评论区
“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。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《蜀相》”
“功盖三分国,名成八阵图。江流石不转,遗恨失吞吴。《八阵图》”
诸葛亮:每到天下动乱之时,便有人想到亮,可惜,亮连自家的麻烦都解决不了,如何能庇佑后人。
……
【杜甫选择的这五个古人有一个共同点,他们都有高尚的品德,出众的才学,也都有凄凉的身世,和壮志未酬的遗憾。】
【这与杜甫的经历何其相似,他也仕途坎坷,备受颠沛流离之苦,不免在古人的身上寻找心灵的寄托。】
【到达夔州后,都督柏茂林对杜甫多有照顾,杜甫得以在此暂住,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,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,买了四十亩果园,雇了几个雇工。】
【这一时期,是杜甫创作的高峰期,不到两年时间,他写下了四百三十首诗,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。】
【这一年的秋天,五十六岁的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,眺望萧瑟的秋江,回想着自己坎坷飘零的身世,老病孤愁的悲哀,写下了这首被誉为“七律之冠”的《登高》!】
【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”】
很多人想起了杜甫年轻时写的《望岳》,同一人写的两首诗,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气质!
韩愈:“一篇之中,句句皆律,一句之中,字字皆律。”
杨万里:“词源倒流三峡水,笔阵独扫千人军。”
【杜甫壮志未酬身先老,在这首诗中,他将内心的痛苦和郁闷喷薄而出,愁绪万千,令人哀悸……】
李白:“秋天不一定可悲,只是将来的子美贤弟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,又想到自己沦落他乡、年老多病的处境,才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吧。”
杜甫突然想到,那时自己的好友都已经离世,只剩下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在这世间,那该是何等的荒凉啊……
杜审言对自家孙儿的遭遇很是心疼,他也是著名诗人,对诗中的意象理解颇深:“万里,地之远也;悲秋,时之惨凄也;作客,羁旅也;常作客,久旅也;百年,暮齿也;多病,衰疾也;台,高迥处也;独登台,无亲朋也。十四字之间含有八种悲苦,这也太惨了吧!”
……
【公元768年,五十七岁的杜甫似乎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,想要落叶归根,北上洛阳。他顺着长江东下,出三峡,到江陵,过公安,年底抵达湖南岳阳。】
【在岳阳,杜甫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,凭轩远眺,面对烟波浩渺、壮阔无垠的洞庭湖,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,国家多灾多难,不由得感慨万千:“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《登岳阳楼》”】
高适:“这首诗虽低沉抑郁,却吞吐自然,雄浑大气,气度超然!”
杜甫:“哎,眼见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,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……”
元稹:“杜工部念念不忘君王,不忘国家,不忘人民,却音信断绝,不知国朝的情况,这是一种被全天下忘记的孤独感,他在精神上无疑是痛苦的!”
白居易:“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,消息断绝,年老多病,孤舟漂泊,何其凄凉……”
韩愈:“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,衰老多病的躯体中,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至诚之心。杜工部总是能将自身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到一起。”
第368章 诗圣杜甫
【公元769年,杜甫到达了潭州(今长沙),在这里他遇到了“乐圣”李龟年,没想到曾经的大唐宫廷乐师居然流落在外,与自己一样境遇坎坷,不由得感慨:“岐王宅里寻常见,崔九堂前几度闻。正是江南好风景,落花时节又逢君。”】 ↑返回顶部↑
【在武侯祠,他更是诗兴大发,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:“诸葛大名垂宇宙,宗臣遗像肃清高。三分割据纡筹策,万古云霄一羽毛。伯仲之间见伊吕,指挥若定失萧曹。运移汉祚终难复,志决身歼军务劳。”】
评论区
“丞相祠堂何处寻,锦官城外柏森森。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三顾频烦天下计,两朝开济老臣心。出师未捷身先死,长使英雄泪满襟。《蜀相》”
“功盖三分国,名成八阵图。江流石不转,遗恨失吞吴。《八阵图》”
诸葛亮:每到天下动乱之时,便有人想到亮,可惜,亮连自家的麻烦都解决不了,如何能庇佑后人。
……
【杜甫选择的这五个古人有一个共同点,他们都有高尚的品德,出众的才学,也都有凄凉的身世,和壮志未酬的遗憾。】
【这与杜甫的经历何其相似,他也仕途坎坷,备受颠沛流离之苦,不免在古人的身上寻找心灵的寄托。】
【到达夔州后,都督柏茂林对杜甫多有照顾,杜甫得以在此暂住,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,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,买了四十亩果园,雇了几个雇工。】
【这一时期,是杜甫创作的高峰期,不到两年时间,他写下了四百三十首诗,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。】
【这一年的秋天,五十六岁的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,眺望萧瑟的秋江,回想着自己坎坷飘零的身世,老病孤愁的悲哀,写下了这首被誉为“七律之冠”的《登高》!】
【“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”】
很多人想起了杜甫年轻时写的《望岳》,同一人写的两首诗,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气质!
韩愈:“一篇之中,句句皆律,一句之中,字字皆律。”
杨万里:“词源倒流三峡水,笔阵独扫千人军。”
【杜甫壮志未酬身先老,在这首诗中,他将内心的痛苦和郁闷喷薄而出,愁绪万千,令人哀悸……】
李白:“秋天不一定可悲,只是将来的子美贤弟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,又想到自己沦落他乡、年老多病的处境,才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吧。”
杜甫突然想到,那时自己的好友都已经离世,只剩下他一个人孤零零的在这世间,那该是何等的荒凉啊……
杜审言对自家孙儿的遭遇很是心疼,他也是著名诗人,对诗中的意象理解颇深:“万里,地之远也;悲秋,时之惨凄也;作客,羁旅也;常作客,久旅也;百年,暮齿也;多病,衰疾也;台,高迥处也;独登台,无亲朋也。十四字之间含有八种悲苦,这也太惨了吧!”
……
【公元768年,五十七岁的杜甫似乎察觉到自己大限将至,想要落叶归根,北上洛阳。他顺着长江东下,出三峡,到江陵,过公安,年底抵达湖南岳阳。】
【在岳阳,杜甫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,凭轩远眺,面对烟波浩渺、壮阔无垠的洞庭湖,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,国家多灾多难,不由得感慨万千:“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吴楚东南坼,乾坤日夜浮。亲朋无一字,老病有孤舟。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《登岳阳楼》”】
高适:“这首诗虽低沉抑郁,却吞吐自然,雄浑大气,气度超然!”
杜甫:“哎,眼见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,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……”
元稹:“杜工部念念不忘君王,不忘国家,不忘人民,却音信断绝,不知国朝的情况,这是一种被全天下忘记的孤独感,他在精神上无疑是痛苦的!”
白居易:“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,消息断绝,年老多病,孤舟漂泊,何其凄凉……”
韩愈:“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,衰老多病的躯体中,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至诚之心。杜工部总是能将自身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到一起。”
第368章 诗圣杜甫
【公元769年,杜甫到达了潭州(今长沙),在这里他遇到了“乐圣”李龟年,没想到曾经的大唐宫廷乐师居然流落在外,与自己一样境遇坎坷,不由得感慨:“岐王宅里寻常见,崔九堂前几度闻。正是江南好风景,落花时节又逢君。”】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