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9章(1 / 3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【“赐浴皆长缨,与宴非短褐。”只有达官显贵才能参加皇帝的宴会,但他们穿的绫罗绸缎,吃的美味佳肴,却都是贫寒妇女的劳动所得。“彤庭所分帛,本自寒女出。”被朝廷用横暴鞭挞的方式攫夺过来。】
  【皇帝把绸帛分赏群臣,指望他们感恩图报,为朝廷效力;臣子们如果忽略了皇帝的这番好意,那当皇帝的,岂不等于把财物白白扔掉!】
  【然而,如今的王公贵族就是这样做的,“多士盈朝廷,仁者宜战栗。”朝廷里挤满了这样的“济济英才”(贪婪庸鄙、毫无心肝的家伙),稍微有点良心的,都应该感到怵目惊心!】
  魏征:“骂得好!”
  长孙无忌:“真是犀利!”
  【不但百官如此,中枢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,国库的金银财宝都被皇亲国戚窃取,他们欣赏着虢国夫人、杨贵妃的歌舞,穿着貂鼠皮袄,品尝着来自天南地北的香橙、金橘,驼蹄羹汤。】
  汉武帝本来在欣赏佳作,却突然看到杜甫用“卫霍”指代外戚,不由得怒火中烧!
  居然将杨家人跟朕的大司马相提并论,简直荒谬!
  霍去病却不在乎:“这诗写得真好,文武百官,杨国忠、杨玉环都被一一攻击,距离直接批判李隆基仅一步之遥啊。”
  汉武帝也出了一口恶气,痛骂道:“活该!”
  可惜杜甫并没有直接骂出口!
  【层层渲染之后,诗人终于发出了自己的怒吼: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。”骊山宫装点得恍如仙界一般,而宫门之外却有尸骨倒毙在地。不过相隔几步,两个世界的差距却如此之大,让诗人再也说下去了……】
  【“群冰从西下,极目高崒兀。疑是崆峒来,恐触天柱折。”诗人看到河水冲激着巨大的冰块,波翻浪涌,高接西天。诗人疑心这是崆峒山从水上飘来,怕要像共工一样把天柱撞断!】
  【幸好河上的桥梁还没有完全冲毁,桥柱子却吱吱呀呀,摇晃震颇。河面这么宽广,谁能安然飞越?旅客们只好牵挽过桥,顾不得自身的危险。】
  【这何尝不是天下局势的写照,安史之乱将起,大唐王朝岌岌可危,“天柱”将断,天下百姓谁能幸免!】
  【淌过危险的冰川河流,杜甫终于回到了奉先的家中,可是一进门他就听到了家人的哭声,原来,他的小儿子尽然活活的被饿死了!“入门闻号啕,幼子饥已卒。”】
  天幕下的古人都有些心惊,杜甫可是出身官宦世家的大诗人,自身也有官职名望,他的儿子居然会被饿死!
  唐朝还能好吗!
  【今年还算风调雨顺,原本不该为衣食发愁,可是身为父亲,他没有本事养活自己的儿子,身为朝廷官员,他养不起自己的家人!】
  【诗人推己及人,他好歹是个官,既不用服兵役,也不用交租纳税。他尚且活的如此艰难,那些贫苦的百姓又该如何活下去……】
  评论区
  “失去土地的农民,已经是倾家荡产,远守边防的士兵,更是缺吃少穿。”
  “杜甫的真知灼见都将一一应验。”
  “自己的儿子都饿死了,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居然还是普通百姓。”
  “这份忧国忧民之心何其可贵!”
  “官员都养不活自己的家人,就这还大言不惭的自称盛世!”
  “弱者填沟壑,强者想造反!”
  ……
  【这首诗写于天宝十四载十月,唐玄宗携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避寒。十一月,安禄山举兵造反,杜甫路过骊山时,玄宗、贵妃正在大玩特玩,殊不知安禄山已在范阳起兵反叛,闹得不可开交,只是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。】
  【然而,身处民间,贫困潦倒的杜甫却敏锐地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,危机迫在眉睫!】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