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7章(3 / 3)
【三十多岁依旧一事无成的高适听闻此事,立刻动身北上投军,次年便到达蓟州。】
【高适终于来到魂牵梦萦的边塞,建功立业,济世安民的梦想近在眼前,他心中十分激动,就连边疆的少年都觉得可爱:“营州少年厌原野,狐裘蒙茸猎城下。虏酒千钟不醉人,胡儿十岁能骑马。”】
【这是高适第一次出塞,他信心十足地向驻守当地的信安王李祎投书求职,想要“总戎扫大漠,一战擒单于。”】
【却没有得到任何赏识,只能带着失望的情绪回到家乡。】
【开元二十二年,高适回到家乡,一年后,他前往长安参加科举,可惜未能考中。这次长安之行,他结识了张旭等人,还与王之涣、王昌龄互相唱和。】
【此时的高适虽仕途失意,但他的诗文已经被人传唱开来。长安居,大不易,高适只能回到家乡,带着苦闷的心情在各地游历。】
【开元二十六年,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部将与叛变的契丹人作战,却因大意兵败,张守珪不仅隐瞒战败的事实,还向朝廷请功。】
【有感于张守珪瞒报战功、以及军中腐败之事,再结合他北上蓟州的见闻,高适写下了传世名篇《燕歌行》!】 ↑返回顶部↑
【高适终于来到魂牵梦萦的边塞,建功立业,济世安民的梦想近在眼前,他心中十分激动,就连边疆的少年都觉得可爱:“营州少年厌原野,狐裘蒙茸猎城下。虏酒千钟不醉人,胡儿十岁能骑马。”】
【这是高适第一次出塞,他信心十足地向驻守当地的信安王李祎投书求职,想要“总戎扫大漠,一战擒单于。”】
【却没有得到任何赏识,只能带着失望的情绪回到家乡。】
【开元二十二年,高适回到家乡,一年后,他前往长安参加科举,可惜未能考中。这次长安之行,他结识了张旭等人,还与王之涣、王昌龄互相唱和。】
【此时的高适虽仕途失意,但他的诗文已经被人传唱开来。长安居,大不易,高适只能回到家乡,带着苦闷的心情在各地游历。】
【开元二十六年,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部将与叛变的契丹人作战,却因大意兵败,张守珪不仅隐瞒战败的事实,还向朝廷请功。】
【有感于张守珪瞒报战功、以及军中腐败之事,再结合他北上蓟州的见闻,高适写下了传世名篇《燕歌行》!】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