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41章(2 / 3)
李绩点到即止,李世民心领神会,有了如此功绩,李隆基这好大喜功的人自然会不断扩大战果,该打的仗不该打的仗都想去打一打。
穷兵黩武,战事不休,汉武朝晚年可是民乱四起,被奸臣蒙蔽头脑的李隆基又能有什么好下场!
【有了如此功绩,唐玄宗自然十分高兴,玄宗朝的边将将此当做进身之阶,不断对外发动战争,兵疲马乏之下,失败自然也越来越多。】
【为了更好的对外作战,唐玄宗设立了十大节度使,成为固定军区。节度使并不是李隆基首创,但确是在他手上达到巅峰。】
评论区
“唐初,地方军事机关是折冲府,高宗武皇时期,由于战事频繁,士兵逃亡日益增多,折冲府的士兵越来越少,难以补充,到了唐玄宗时折冲府已经变成了一个空壳。”
“大唐的军事制度确实需要改革,但李隆基步子迈得太大,制衡手段又太少,将原本逐渐衰落的军事制度彻底改崩了!”
【从北周开始,在边疆军事重镇设置军事长官,调度当地兵马,监管屯田,此时的节度使只有军权。】
【天宝年间,节度使身兼军权、财权、政权三权于一身,大权独揽,原本一州之长的刺史,成为节度使的属下。节度使在当地就是土皇帝,堪称不能世袭的诸侯王。】
武则天:“既有土地,又有人民,又有兵甲,又有财赋,他就不怕尾大不掉!”
李隆基:“朕难道没有看到如此危险吗,还是朕有其他依仗,能够限制他们的壮大。”
张九龄:“陛下想要用信任赌大唐的国运吗?”这原本是不必发生的。
【更有甚者,李隆基将数个军镇交给一人统管,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便身兼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大节度使。当时的唐朝边镇有四十九万大军,安禄山一人独掌十八万精兵,而朝廷中央却只有十万军队,战斗力也远不及守卫边疆的军镇。如此情境之下,有谁能忍住对皇位的渴望!】
评论区
“安禄山的野心是被李隆基一点点养大的。”
“假设安禄山没有得到三镇的权利,他也不可能谋反。”
“李隆基对自己的亲儿子那般提防,严防死守,却对一个名义上的养子信任有加。”
“他对义子王忠嗣可没有这么信任,不过是看不上胡人,认为胡人不可能入主中原罢了。”
李靖:“此三地都在河北。”
河北本就是大唐的火药桶,没想到百年后,又是河北掀起了叛乱。
【这些招募来的军队受到地方节度使的管辖,领着节度使的薪水,自然要为节度使卖命。】
【如此内忧外患之时,唐玄宗依旧沉迷享乐,荒淫无度,整日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,杨氏权倾天下,肆意挥霍,声色犬马,利欲熏心,统治阶级日益腐化,加重了百姓的负担,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!】
【唐玄宗后期,统治阶级内部也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,李隆基宠幸口蜜腹剑的李林甫,把持朝政长达十九年之久,排斥异己,培植党羽,阳奉阴违,一手遮天!】
评论区
“贞观年间的蕃将如阿史那社尔、契苾何力,他们都以忠诚名留青史,但他们依旧不是唐军的一把手,他们的上面还有唐朝的大臣掌控。”
“后来的郭元振、张嘉贞、王晙、张说、萧嵩、杜暹、李适之等人,都是从节度使升为宰相的。”
“李林甫为了杜绝这条上升渠道,就对李隆基进言:本朝如此繁盛,却依旧无法彻底消灭边患,就是因为文官为将,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,不如任用蕃将。”
郭元振、张说等人都很想亲自与李林甫不是一番,看看自己这个文官有没有为将的能力!
“因为蕃将没有入朝为相的资格,所以安禄山能专控三个道的精锐部队,十四年不迁动。”
【李林甫之后的杨国忠更是一个以权谋私,循私误国之人,他公行贿赂,妒贤忌能,骄纵跋扈,不可一世。】 ↑返回顶部↑
穷兵黩武,战事不休,汉武朝晚年可是民乱四起,被奸臣蒙蔽头脑的李隆基又能有什么好下场!
【有了如此功绩,唐玄宗自然十分高兴,玄宗朝的边将将此当做进身之阶,不断对外发动战争,兵疲马乏之下,失败自然也越来越多。】
【为了更好的对外作战,唐玄宗设立了十大节度使,成为固定军区。节度使并不是李隆基首创,但确是在他手上达到巅峰。】
评论区
“唐初,地方军事机关是折冲府,高宗武皇时期,由于战事频繁,士兵逃亡日益增多,折冲府的士兵越来越少,难以补充,到了唐玄宗时折冲府已经变成了一个空壳。”
“大唐的军事制度确实需要改革,但李隆基步子迈得太大,制衡手段又太少,将原本逐渐衰落的军事制度彻底改崩了!”
【从北周开始,在边疆军事重镇设置军事长官,调度当地兵马,监管屯田,此时的节度使只有军权。】
【天宝年间,节度使身兼军权、财权、政权三权于一身,大权独揽,原本一州之长的刺史,成为节度使的属下。节度使在当地就是土皇帝,堪称不能世袭的诸侯王。】
武则天:“既有土地,又有人民,又有兵甲,又有财赋,他就不怕尾大不掉!”
李隆基:“朕难道没有看到如此危险吗,还是朕有其他依仗,能够限制他们的壮大。”
张九龄:“陛下想要用信任赌大唐的国运吗?”这原本是不必发生的。
【更有甚者,李隆基将数个军镇交给一人统管,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便身兼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大节度使。当时的唐朝边镇有四十九万大军,安禄山一人独掌十八万精兵,而朝廷中央却只有十万军队,战斗力也远不及守卫边疆的军镇。如此情境之下,有谁能忍住对皇位的渴望!】
评论区
“安禄山的野心是被李隆基一点点养大的。”
“假设安禄山没有得到三镇的权利,他也不可能谋反。”
“李隆基对自己的亲儿子那般提防,严防死守,却对一个名义上的养子信任有加。”
“他对义子王忠嗣可没有这么信任,不过是看不上胡人,认为胡人不可能入主中原罢了。”
李靖:“此三地都在河北。”
河北本就是大唐的火药桶,没想到百年后,又是河北掀起了叛乱。
【这些招募来的军队受到地方节度使的管辖,领着节度使的薪水,自然要为节度使卖命。】
【如此内忧外患之时,唐玄宗依旧沉迷享乐,荒淫无度,整日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,杨氏权倾天下,肆意挥霍,声色犬马,利欲熏心,统治阶级日益腐化,加重了百姓的负担,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!】
【唐玄宗后期,统治阶级内部也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,李隆基宠幸口蜜腹剑的李林甫,把持朝政长达十九年之久,排斥异己,培植党羽,阳奉阴违,一手遮天!】
评论区
“贞观年间的蕃将如阿史那社尔、契苾何力,他们都以忠诚名留青史,但他们依旧不是唐军的一把手,他们的上面还有唐朝的大臣掌控。”
“后来的郭元振、张嘉贞、王晙、张说、萧嵩、杜暹、李适之等人,都是从节度使升为宰相的。”
“李林甫为了杜绝这条上升渠道,就对李隆基进言:本朝如此繁盛,却依旧无法彻底消灭边患,就是因为文官为将,不敢冒矢石身先士卒,不如任用蕃将。”
郭元振、张说等人都很想亲自与李林甫不是一番,看看自己这个文官有没有为将的能力!
“因为蕃将没有入朝为相的资格,所以安禄山能专控三个道的精锐部队,十四年不迁动。”
【李林甫之后的杨国忠更是一个以权谋私,循私误国之人,他公行贿赂,妒贤忌能,骄纵跋扈,不可一世。】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