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9章(2 / 3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“所以《新唐书》和《资治通鉴》里面记载的武则天杀女,栽赃王皇后的事情,根本经不起推敲。”
  “这件事在成书更早的《旧唐书》中并没有记载。”
  “武则天临朝称制时,徐敬业骆宾王等人在扬州举起反旗,骆宾王的《讨武檄文》中也没有提及。要知道,骆宾王可是极尽夸大之能事,将一篇檄文写的像是小妈文学的小黄文。”
  “在时间上也有破绽,公主之死发生在永徽五年,永徽六年才提出废王立武。”
  “且李治内心强大,并不是一个会被后妃蒙蔽的人,他废王立武的初衷就是为了重振皇权!”
  “……”李治有些无语:“后世之人到底是如何看朕的,难道朕是一个被美色所迷的昏庸之主吗!”
  武则天淡定道:“陛下何必为了后世谣言介怀。”
  高宗朝的朝臣:昏聩?呵呵!在陛下面前,任何小心思都无所遁形!
  【通过立后事件,最强硬的反对派褚遂良被贬官外放。王皇后和萧淑妃及其家人都被或死或流。】
  【显庆二年(公元657年),李治将政治中心从长安移居洛阳,显庆四年,李治与武则天达成共识,将长孙无忌、于志宁、韩瑗、来济等人罢官流放,自此,李治将朝政大权彻底掌握在自己手中。】
  评论区
  “显庆三年,褚遂良死于爱州(今越南清化)。显庆四年,长孙无忌在黔州(今重庆)被逼自杀。”
  长孙无忌不敢置信:我居然真的死在了亲外甥手里!
  长孙皇后为兄长的遭遇心痛,不得不再次叮嘱:“身为外戚,长孙氏已经得到了远超功绩的地位和荣耀,兄长要知足常乐。”
  长孙无忌对妹妹的眼界叹服!
  “关陇集团的倒台让李治在政治上大权独揽,树立了皇权的威严,随之而来的便是圣心独断,长达二十年无人敢犯颜直谏!”
  “贞观年间的政治民主遭到了破坏。”
  “当时有一种说法,李治在统治后期虽然病病歪歪,时常待在后宫,却架空了群臣。”
  李世民:“不听劝谏,难道你想做第二个隋炀帝吗!”
  李治:“朕的决定就是对的,朝臣只需按照朕的诏书执行即可。”
  【废王立武事件沉重的打击了关陇集团,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皇权不振的现象得到改变。显然,这并不是结束,而是关陇贵族没落的开始!】
  【要打破一个既得利益集团,最好的办法就是为朝廷注入新生力量。】
  【李治大力发展推广科举制度,对原有的科举制进行了彻底的改造,选用了一大批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员,这是李治在文治上的伟大功绩!】
  【高宗朝的几个宰相都有功名,在最高一级的官僚之中,科举制真正发挥了它无与伦比的影响力。唐朝后来的科举制度都是这一时期打下的基础。】
  【李治知人识人,任人唯贤,多次颁布求贤令,就连被唐太宗冷落的杜正伦,被褚遂良打击的韦思谦都得到了重用,是高宗朝有名的贤臣。】
  评论区
  “还有李绩,太宗去世前特意将他外调,留给儿子施恩。后来李绩对李治忠心不二,为大唐对外扩张做出巨大的贡献。”
  “一代药王孙思邈拒绝了杨坚授予的国子博士,拒绝了李世民的征召,却被李治请到了京城,授予谏议大夫之职。”
  “韦思谦任监察御史时整顿法纪,刚正不阿,后来成为武周朝的宰相,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官至宰相,尽忠职守,成为一时美谈!”
  “杜正伦受到李承乾谋反案的波及,被流放黔州,高宗时才被召回,担任宰相。”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