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6章(2 / 3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面对这么多生人,李治丝毫不怕,他对着群臣露出一个无齿的笑容。
  李世民一时间心情大好,抱着幼子走下了高高的陛阶……
  【贞观二年,李治出生于长安的立政殿,贞观五年被封为晋王,晋地是李唐王室的龙兴之地,可见其深受父亲的宠爱。】
  【李治自幼聪慧,宽和仁慈,友爱兄弟,孝顺父母。在父母和两个哥哥的爱护下茁壮成长,此时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帮助哥哥稳固朝政的贤王。】
  【贞观十年,长孙皇后去世,太宗将年仅九岁的李治带在身边,亲自养育。李治长大后,李世民依旧不舍得让他出宫,直到被立为太子,依旧居住在宫中。】
  评论区
  “太子谋反,魏王也暴露了阴暗的心思,李世民虽有十四个儿子,却只剩下了一个选择,长孙皇后所出的皇九子李治!”
  “本来是宠溺的幼子,却要承担起天下的重担,李世民自然无法放心。每次上朝都带着李治,手把手教导他如何治理朝政。”
  “李世民与李治的父子之情没有被皇位阻隔,也没有因权势而变淡。”
  “即便李治已经纳妃生子,太宗依旧不愿与爱子远离,以至于大臣多次上书要求太宗让太子回到东宫居住,然而收效甚微。”
  刘彻表示不理解,放着后宫的美人不搭理,却跟儿子住在一起,这是什么感天动地的父子情啊(嘲讽脸……)
  刘据却有些羡慕,同为太子,他也想与父皇亲近。可惜,同人不同命……
  “征讨高句丽的时候,李治担心前线战事,更担心拖着病体御驾亲征的老父亲。于是,太宗创立飞表奏事,每日用快马传递前线消息和日常起居,以安爱子之心。”
  “有一次,太宗很久都没有收到李治的信,等到他终于拿到信件后,在回信中肉麻的写道:耶耶‘忆奴欲死’,爹爹想死你了。‘少顷忽得手书,忧惶一时顿解’,刚刚得到你的信,所有惶恐都消散了。”
  李治的存在缓解了因兄弟阋墙而紧绷的气氛,太极殿中不少人都在偷笑。
  长孙皇后揶揄的看向李世民,同时也不由得庆幸,还好,天幕展示的不是二郎写给自己的信件,不然她都没脸见人了。
  李世民耳根微红,这信件确实是他的口吻,但被天幕公之于众,让他颇有种社死之感!
  只有年幼的李治无知无觉,抓着父亲头冠上的系带,玩的不亦乐乎。
  “大军凯旋后,太宗背后生了毒疮,李治亲自吸吮毒脓,为父亲侍疾。”
  “后来,太宗病体沉疴,也是李治在床前尽孝。”
  “这对父子的感情是所有皇帝中最腻歪的!”
  ……
  李世民心里很是熨帖,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。
  高宗李治:朕与耶耶的感情就是最好的,不接受反驳!
  【贞观二十二年,唐太宗病体沉疴,他尝试了各种方法依旧无法治愈,自知大限将至,唯一不放心的就是年少的太子李治。太宗将他撰写的《帝范》交给太子,教导他效仿古代的圣哲贤王。】
  评论区
  “李世民早年亲自征战沙场,身受多处外伤,年轻的时候看不出来,等到老了,身体的暗疾一起发作,再加上李唐皇室遗传性疾病气疾,最终病重不愈。”
  “李世民一生送走了爱妻和数位儿女,还有房玄龄、杜如晦、李靖、魏征等朝臣,情绪剧烈波动,也不利于修养身体。”
  “他尝试了各种药物治疗,都没有用,为了缓解病痛,只能病急乱投医,服用丹药,祈求神灵的保佑。”
  “显然,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……”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