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2章(2 / 3)
【可惜的是,即便尊贵如天家,也有求不得的事。】
【贞观十年,这是李承乾一生的转折点。】
【因为就在这一年,他的母亲长孙皇后病逝于立政殿。李世民失去了自己的妻子,李承乾失去了自己的母亲……】
李世民忙环抱住身边的爱妻,惊呼道:“观音婢!”
他的眼泪已经不自觉的落了下来,你怎么能那么早就离开我!
李承乾早已忘记了自己的结局,满心都是对母亲的担忧,李泰也上前依偎在母亲怀里,就连襁褓中的李治也“哇”的一声哭了出来。
李世民忙召太医诊治,太医诊脉后也只能劝皇后善加保养,并说这是慢性疾病,他无能为力。
李世民怒道:“一群废物,要你们有什么用!”
长孙皇后忙拦下了口不择言的丈夫,“陛下,太医早就提醒过,是臣妾没有注意,怨不得他们。”
李世民:“观音婢,以后你什么都不要操心,只需要好生修养身体,你要好好的陪着我,和我们的孩子。”
李承乾、李泰也眼巴巴的看着母亲,长孙皇后心中慰藉,自然不忍辜负丈夫与儿女的期待。
【长孙文德皇后,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,我们只能在唐太宗传记的字里行间,找到观音婢这个小字。】
【她是隋朝名臣长孙晟的女儿,大唐宰相长孙无忌的妹妹。她八岁丧父,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,十三岁嫁给李世民为妻。】
评论区
“长孙氏本是北魏的皇室子弟,原姓拓跋,在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时候改为长孙氏。高氏则是北齐皇室后裔,所以长孙氏历来能人辈出,钟鸣鼎食,满门朱紫!”
“长孙皇后是一位出身贵族世家的名将之女!”
“话说当年,长孙皇后的伯父十分欣赏李渊的妻子窦氏,窦氏曾在幼年时劝舅父宇文邕善待突厥皇后,这样顾全大局的母亲定然能教养出出色的子女。因此,便为家中侄女与窦氏的儿子立下婚约。”
“可惜,长孙晟不久就去世了,长孙皇后与哥哥长孙无忌被异母兄长赶出家门,只能在舅舅高士廉家中长大。”
“长孙兄妹与李世民是青梅竹马,自幼感情极好。长孙晟孝期一过,长孙氏便嫁给了李世民。那年,长孙氏十三岁,李世民十六岁。”
“可惜,时局动荡,并没有给这对感情深厚的小夫妻多少温存的时间。大业九年,隋炀帝征讨高句丽,李渊作为督粮官亲赴前线,李世民和母亲窦氏跟着大军一起出征。窦氏在涿郡一病不起,李世民衣不解带地照顾母亲,还是没有挽回母亲的生命。”
“窦氏死后不久,杨玄感谋反,同谋斛思政逃亡辽东,与其交好的高士廉也被贬官外放。母亲与舅舅同时落难,让这对小夫妻受到了很大的打击。”
李世民眼眶越发的红了,眼泪不自觉的落了下来,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,但他想起母亲依旧很难过。
长孙皇后也想起了夫妻二人在逆境中相互扶持,相互激励的往事,那是他们相知相爱的起点……
“大业十二年,李渊就任太原留守,只带了李世民夫妻,年仅十七岁的长孙氏以一己之力掌管整个唐国公府。”
“长孙氏以女性独有的温柔慈爱,在太原百姓心中树立了唐国公府仁德的名声。”
李渊也记得那时的光景,他虽然看不惯儿子争权夺利,威胁自己的权势,但对长孙氏这个儿媳没有任何意见。
【武德元年,长孙氏被封为秦王妃。李世民在外征战,她便留在长安为丈夫周旋于后宫、朝臣之间,维系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。】
评论区
“李渊对长孙氏是很认可的,他为了提前给李泰一个王爵,将他过继给了早逝的李玄霸,直接封为卫王,上柱国。”
“因李世民铁面无私,后宫外戚多被得罪,李渊身边的人都在诋毁秦王,长孙氏只能周旋于后宫、妯娌之间,尽力弥补父子之间的裂痕。” ↑返回顶部↑
【贞观十年,这是李承乾一生的转折点。】
【因为就在这一年,他的母亲长孙皇后病逝于立政殿。李世民失去了自己的妻子,李承乾失去了自己的母亲……】
李世民忙环抱住身边的爱妻,惊呼道:“观音婢!”
他的眼泪已经不自觉的落了下来,你怎么能那么早就离开我!
李承乾早已忘记了自己的结局,满心都是对母亲的担忧,李泰也上前依偎在母亲怀里,就连襁褓中的李治也“哇”的一声哭了出来。
李世民忙召太医诊治,太医诊脉后也只能劝皇后善加保养,并说这是慢性疾病,他无能为力。
李世民怒道:“一群废物,要你们有什么用!”
长孙皇后忙拦下了口不择言的丈夫,“陛下,太医早就提醒过,是臣妾没有注意,怨不得他们。”
李世民:“观音婢,以后你什么都不要操心,只需要好生修养身体,你要好好的陪着我,和我们的孩子。”
李承乾、李泰也眼巴巴的看着母亲,长孙皇后心中慰藉,自然不忍辜负丈夫与儿女的期待。
【长孙文德皇后,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,我们只能在唐太宗传记的字里行间,找到观音婢这个小字。】
【她是隋朝名臣长孙晟的女儿,大唐宰相长孙无忌的妹妹。她八岁丧父,由舅舅高士廉抚养长大,十三岁嫁给李世民为妻。】
评论区
“长孙氏本是北魏的皇室子弟,原姓拓跋,在孝文帝汉化改革的时候改为长孙氏。高氏则是北齐皇室后裔,所以长孙氏历来能人辈出,钟鸣鼎食,满门朱紫!”
“长孙皇后是一位出身贵族世家的名将之女!”
“话说当年,长孙皇后的伯父十分欣赏李渊的妻子窦氏,窦氏曾在幼年时劝舅父宇文邕善待突厥皇后,这样顾全大局的母亲定然能教养出出色的子女。因此,便为家中侄女与窦氏的儿子立下婚约。”
“可惜,长孙晟不久就去世了,长孙皇后与哥哥长孙无忌被异母兄长赶出家门,只能在舅舅高士廉家中长大。”
“长孙兄妹与李世民是青梅竹马,自幼感情极好。长孙晟孝期一过,长孙氏便嫁给了李世民。那年,长孙氏十三岁,李世民十六岁。”
“可惜,时局动荡,并没有给这对感情深厚的小夫妻多少温存的时间。大业九年,隋炀帝征讨高句丽,李渊作为督粮官亲赴前线,李世民和母亲窦氏跟着大军一起出征。窦氏在涿郡一病不起,李世民衣不解带地照顾母亲,还是没有挽回母亲的生命。”
“窦氏死后不久,杨玄感谋反,同谋斛思政逃亡辽东,与其交好的高士廉也被贬官外放。母亲与舅舅同时落难,让这对小夫妻受到了很大的打击。”
李世民眼眶越发的红了,眼泪不自觉的落了下来,虽然已经过去了很多年,但他想起母亲依旧很难过。
长孙皇后也想起了夫妻二人在逆境中相互扶持,相互激励的往事,那是他们相知相爱的起点……
“大业十二年,李渊就任太原留守,只带了李世民夫妻,年仅十七岁的长孙氏以一己之力掌管整个唐国公府。”
“长孙氏以女性独有的温柔慈爱,在太原百姓心中树立了唐国公府仁德的名声。”
李渊也记得那时的光景,他虽然看不惯儿子争权夺利,威胁自己的权势,但对长孙氏这个儿媳没有任何意见。
【武德元年,长孙氏被封为秦王妃。李世民在外征战,她便留在长安为丈夫周旋于后宫、朝臣之间,维系父子兄弟之间的感情。】
评论区
“李渊对长孙氏是很认可的,他为了提前给李泰一个王爵,将他过继给了早逝的李玄霸,直接封为卫王,上柱国。”
“因李世民铁面无私,后宫外戚多被得罪,李渊身边的人都在诋毁秦王,长孙氏只能周旋于后宫、妯娌之间,尽力弥补父子之间的裂痕。”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