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1章(1 / 3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评论区
  “当时英美等西方列强无不惊叹于这项制度的成熟,借鉴其作为政府文员的招聘方式。”
  “可见,科举制度本身是极为先进的,只是明清两朝的八股取士抹杀了科举制的创造力,消解了科举制的造血能力。”
  “科举制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,我们现代的高考、考公、法考…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科举制的延续。”
  大兴宫中的朝臣无不为陛下恭贺,杨坚象征性的谦虚一番,但他嘴角的笑意一直没有下去过,可见其心情极好。
  第253章 开皇之治
  【从周朝的乡举里选,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,到秦朝的军功爵制,再到汉武帝时期的察举制,曹丕设置的九品中正制……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过了不断地改革创新,终于来到了以考试取士的科举制!】
  秦始皇:“科举制,这就是后世的选拔制度!”
  汉武帝若有所思:“一切以考试为准,倒是公平。”
  刘秀:“大汉的察举制已经实行分科举人,考试进用之制,对策、试经也等同于考试,为何说隋朝开创科举制!”
  汉顺帝刘保:“考试分明是朕的创举,怎么没有朕的名字!”
  ……
  东汉的考试只是察举制的附属,考试不会黜落人选,也就失去了权威。
  且汉朝的察举制并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,更多的官员是通过长辈的功劳入朝为官,只有世家大族出身的人才有机会成为官吏。
  所以卫青、桑弘羊等人的传奇出身才会被传唱两千年!
  曹丕锐评:“九品中正制早已失去了朕创立之初的用意,早就该被废止了。”
  事实证明,将选官权交给大臣,并不能带来更多的人才。
  南朝齐国,就曾在九品中正制之上设置考试制度,考试不合格的不予授官。
  南梁设置五经馆,允许寒门士子参加考试,唯才是举,不问出身。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拔的公平性!
  北魏、北齐、北周,也有同样的制度,将考核不合格的举人当场黜落。
  评论区
  “隋朝的科举制还只是雏形,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吏举荐才能参加科举,到唐朝时期才能自己报名参加。隋朝也没有进士科,只能算是察举制的延续吧。”
  “隋文帝和隋炀帝都有嫉贤妒能的毛病,隋文帝废除了中央和地方的学校。隋炀帝因为嫉妒薛道衡的才华,将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。可想而知,隋朝的科举制并没有选拔出多少真正的人才。”
  “所以不要再说隋炀帝的功绩是科举制了。”
  “应该说科举制萌发于南北朝,真正成型于唐朝!”
  ……
  杨坚:原本对所谓的开创科举的名头并不在意,但既然有这么多人抢,那朕就当仁不让了!
  不就是分科取士吗,不就是不限制参加之人吗!
  朕都能做到!
  【开皇二年,杨坚以长安城“年久失修”为由,在城东南新建大兴城,大兴城成为隋唐的政治中心,也是当时最大的商业都市!】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