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4章(2 / 3)
【而生长于中国本土的道教也从五斗米教脱胎而出,逐渐完善自己的教义,走向系统化。但因为孙恩等人假托道教行谋逆之事,道教始终被统治者所忌惮。】
【在道教与佛教的影响下,儒释道三家出现合流现象,儒家与孔子的形象也逐渐变得复杂。】
【当时的学者不满儒学的教条死板,提出各种哲学概念论证儒学的合理性,展开了一场儒家名教与自然之间的大辩论。从何晏的“名教本于自然”,到阮籍、嵇康的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,他们不满儒家对人性的束缚,从自然的角度对儒家名教的荒谬、虚伪进行抨击!】
孔子:老夫只想做个老师,谁让你们把老夫捧到神坛上去的!
神是不能有错的,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,他都能想像到老对头墨翟对他的嘲笑。
董仲舒:天人感应这一套是彻底不能用了……
【孔子的地位也经过佛教、玄学、道教的抨击,逐渐脱去了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外衣,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。】
评论区
“中原大地不养闲神,还是做个人中至圣比较好。”
“魏晋玄学是一种对传统势力的反叛,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‘异端’思想。”
“可惜,再往后就变成了狂放无礼的形式主义,失去了玄学原本的内核。”
【南北朝时期,玄学逐渐没落,佛教却急剧膨胀,成为儒家士人抨击的焦点。间接导致了两次灭佛运动!】
评论区
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。”
“南方建寺,北方凿窟!”
“现在有名的石窟都是南北朝时期修建的,比如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、敦煌莫高窟、麦积山石窟……”
“南朝缺一个灭佛的武帝。”
陈武帝陈霸先眼前一亮!
【政局的动乱带来的是思想上的变革,魏晋之后,政治高压,士人不敢妄谈政局,以谈玄为主,发展出清谈之风。他们不谈论具体国事民生,空谈哲理,以驳倒他人为能事。】
评论区
“所谓的士族名流若是谈论如何治理国家,如何富国强兵,反倒会被人讥讽。”
“他们只是为了消遣时间,彰显自己的清高。”
“比如王羲之写的《兰亭序》中提到,在会稽山的兰亭,群贤毕至,老少咸集,记录的就是一场大型清谈。”
“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!”
刘裕隔空点了个赞,两晋的风流名士膝盖中了一箭。
【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那些士族名流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,能够名留青史者无不是一方大家。比如书圣王羲之,集汉魏以来书法之大成,擅长隶、草、真、行,代表作有《兰亭集序》、《黄庭经》等,后人赞其书法“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”,《兰亭集序》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!】
王羲之:天幕先贬后夸,让他一颗心忽上忽下的。
他二十三岁入仕,历任秘书郎、江州刺史、会稽内史等职,没想到最后留在历史上的却是书法家之名!
评论区
“《兰亭集序》中有二十多个之,写法各不相同。” ↑返回顶部↑
【在道教与佛教的影响下,儒释道三家出现合流现象,儒家与孔子的形象也逐渐变得复杂。】
【当时的学者不满儒学的教条死板,提出各种哲学概念论证儒学的合理性,展开了一场儒家名教与自然之间的大辩论。从何晏的“名教本于自然”,到阮籍、嵇康的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,他们不满儒家对人性的束缚,从自然的角度对儒家名教的荒谬、虚伪进行抨击!】
孔子:老夫只想做个老师,谁让你们把老夫捧到神坛上去的!
神是不能有错的,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,他都能想像到老对头墨翟对他的嘲笑。
董仲舒:天人感应这一套是彻底不能用了……
【孔子的地位也经过佛教、玄学、道教的抨击,逐渐脱去了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外衣,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。】
评论区
“中原大地不养闲神,还是做个人中至圣比较好。”
“魏晋玄学是一种对传统势力的反叛,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‘异端’思想。”
“可惜,再往后就变成了狂放无礼的形式主义,失去了玄学原本的内核。”
【南北朝时期,玄学逐渐没落,佛教却急剧膨胀,成为儒家士人抨击的焦点。间接导致了两次灭佛运动!】
评论区
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。”
“南方建寺,北方凿窟!”
“现在有名的石窟都是南北朝时期修建的,比如云冈石窟、龙门石窟、敦煌莫高窟、麦积山石窟……”
“南朝缺一个灭佛的武帝。”
陈武帝陈霸先眼前一亮!
【政局的动乱带来的是思想上的变革,魏晋之后,政治高压,士人不敢妄谈政局,以谈玄为主,发展出清谈之风。他们不谈论具体国事民生,空谈哲理,以驳倒他人为能事。】
评论区
“所谓的士族名流若是谈论如何治理国家,如何富国强兵,反倒会被人讥讽。”
“他们只是为了消遣时间,彰显自己的清高。”
“比如王羲之写的《兰亭序》中提到,在会稽山的兰亭,群贤毕至,老少咸集,记录的就是一场大型清谈。”
“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!”
刘裕隔空点了个赞,两晋的风流名士膝盖中了一箭。
【“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那些士族名流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,能够名留青史者无不是一方大家。比如书圣王羲之,集汉魏以来书法之大成,擅长隶、草、真、行,代表作有《兰亭集序》、《黄庭经》等,后人赞其书法“飘若浮云,矫若惊龙”,《兰亭集序》更是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!】
王羲之:天幕先贬后夸,让他一颗心忽上忽下的。
他二十三岁入仕,历任秘书郎、江州刺史、会稽内史等职,没想到最后留在历史上的却是书法家之名!
评论区
“《兰亭集序》中有二十多个之,写法各不相同。”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