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7章(2 / 3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谢晦肯定了天幕的说法:“据我们得到的消息,拓跋焘正是北魏皇帝拓跋嗣长子。”
  檀道济:“看来,拓跋嗣也没几年好活了。”
  这倒是一个好消息!
  【拓跋焘16岁继位,那一年是公元423年,正是刘义隆继位的前一年。当我们将两位帝王的人生列一个时间表,就能发现他们之间的巧合远不止于此。】
  【南宋词人辛弃疾有一首著名的词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,便是北魏与南朝宋之间的战争写照,“元嘉草草,封狼居胥,赢得仓皇北顾……可堪回首,佛狸祠下,一片神鸦社鼓。”】
  刘义隆喃喃自语:“元嘉草草……仓皇北顾!”
  朕发动的北伐居然只得了后世一个“草草”的评价……
  人类的悲欢并不相同,称霸北方的拓跋嗣与拓跋焘父子却极为高兴。
  拓跋嗣:“吾儿将来一统北方大地,又打败南朝,无愧于你祖父的赞誉。”
  拓跋焘信心满满:“儿臣想要的可是整个天下!”
  不只是南朝宋的皇帝破防,几百年后,两宋的皇帝也破防了。
  赵匡胤深谙诗词的写作之道,他知道所有咏古词都是为了讽今,难道南宋也有一个如同刘义隆一样的皇帝,北伐之战中草草败北,以致断了国运?
  他以后就会知道,南宋的皇帝可能还不如刘义隆……
  【拓跋焘,小字佛狸伐,辛弃疾笔下的“佛狸祠下”就是代指拓跋焘。拓跋焘出生于公元408年,他的父亲拓跋嗣是北魏开国之君拓跋珪的长子。】
  【按照北魏习俗,生下长子的妃子必须赐死,以免将来太后乱政。拓跋嗣天性孝顺,对母亲之死悲痛万分,此举却触怒了拓跋珪,被放逐在外。直到他的弟弟拓跋绍弑父自立,他才回到都城,诛杀拓跋绍,登基为帝。】
  评论区
  “杀母立子,真不知道北魏的统治者怎么想出这么残忍的政策的。”
  “若是长子夭折,他母亲岂不是白死了……”
  “封建时代,谁会在乎一个女人的生死呢。”
  “杀了生母也不妨碍皇后升任太后干预朝政,更不妨碍皇帝亲近自己的乳母,纵容乳母干政。”
  “北魏这个王朝的兴衰都与这个政策有很大关系……”
  拓跋珪不想背这个黑锅:“汉武帝杀钩弋夫人立刘弗陵,曹丕杀甄夫人立曹叡,朕分明是在效仿汉武帝魏文帝,怎么后人就单单骂我拓跋氏!”
  刘彻:朕是不得已而为之!
  曹丕:甄氏犯错,按律当诛,朕还能立曹叡为嗣就已经很宽容了。
  【拓跋嗣选贤任能,大胆启用汉人入主中枢,北征柔然,丁零,南攻刘宋,为拓跋焘的统一大业打下了基础。】
  评论区
  “公元422年,刘裕去世,同年十二月,拓跋嗣兴兵南下,夺取了黄河南岸要地和山东青州、兖州等地,辟地三百里,逼近刘宋国土。”
  “这件事就是刘义隆的执念,他三次北伐都是为了夺回这片丢失的领土!”
  ……
  【拓跋焘继位不久,柔然便率军入侵,他立刻意识到有柔然在北方威胁国境,北魏便无法全力征服其他国家,更无力南侵,与南朝宋争锋。于是,拓跋焘即位之初便两次亲率大军征讨柔然,逼迫柔然大汗北遁,无法袭扰中原,拉开了北魏反攻柔然的序幕!】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