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6章(1 / 3)
可惜,早年的贫苦生活熬坏了她的身体,等到自己有权有势之时,爱妻也油尽灯枯了……
评论区
“刘裕的发妻叫藏爱亲,他们成亲时,刘裕还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平民,夫妻二人相互扶持,感情深厚。他们只生了一个女儿,却完全不影响两人的情谊,直到刘裕四十多岁为了留个后代才纳妾。”
“公元408年,就在刘裕手握东晋朝廷大权的时候,藏爱亲病逝了,刘裕非常痛心,称帝后只追封藏爱亲为皇后,至死都没有再立后。死后,依旧与藏爱亲合葬。”
“刘裕死的时候,他的长子刘义符才17岁……”
刘邦目瞪口呆,他不理解但大为震惊!
他恨不得穿越时空摇醒刘裕,你可是有皇位要继承的!
【刘裕致力于削弱世族权利,加强中央集权,宋朝皇帝的权利远非东晋司马氏可比。只有这样强有力的宋朝政权才能应对将来统一北方的北魏南侵,这是刘裕对汉族的贡献!】
刘裕心神巨震:“北魏将成为南朝的心腹大患!”
【公元422年,刘裕计划再次北伐北魏,但尚未出师,便因病逝世了,终年六十岁!】
营中诸将惊呼,“将军!”
刘裕心中一阵慌乱后,很快便平静了下来,他对众将道:“某这一生从一介平民到手掌天下,想做的事都做到了,唯一的遗憾便是没有北定中原,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某的遗志,不要忘记汉人的荣光!”
檀道济:“将军,主少国疑,大公子他……”
刘裕立刻明白了他的未尽之言,但寿命之事岂是人力所能改变!
【刘裕出身贫寒,凭自己的军功结束了东晋朝廷与士族的统治,开创了江东六朝最广阔的疆域,保护了汉族文化,被称为“定乱代兴之君”!】
评论区
“刘裕是南朝最有作为的皇帝!”
“刘裕最终并没有平定中原,怎么能得到如此赞誉!”
“自永嘉之乱后,能够鼓舞汉人志气的只有刘裕,总不能用晋朝丢失的国土,来责备刘裕没有收复吧。”
“刘裕代晋的意义,不止是改朝换代而已,也标志着门阀与皇帝共天下的局面结束了。”
“辛弃疾: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!”
“王夫之:汉之后,唐之前,唯宋氏犹可以为中国主也。”
“梁启超:自商、周以来四千余年,稍足为历史之光者,一曰赵武灵,二曰秦始,三曰汉武,四曰宋武,如斯而已!”
……
能得到如此评价,刘裕心下大定,他知道天幕的盖棺定论将给他无与伦比的正统性。只要民心在手,便不必再看世族的脸色!
果然,这个时空的刘裕得到了无数人的支持,大军还没有渡过黄河,便有北方的乞活军前来投诚。
一路上军队不断壮大,粮草也不必担心,自有北方的坞堡主暗中接济,北魏也被他压制的不敢南下……
【刘裕去世了,但他的太子刘义符年仅17,刘裕担心后宫干政,外戚专权,便留下遗命:徐羡之、傅亮、谢晦、檀道济四人为辅政大臣,辅助太子刘义符。】
刘裕暗自思量,檀道济虽有武略却无大志,徐傅二人也无异心,四人相互牵制,当万无一失。
难道长子便是天幕提到的宋文帝? ↑返回顶部↑
评论区
“刘裕的发妻叫藏爱亲,他们成亲时,刘裕还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平民,夫妻二人相互扶持,感情深厚。他们只生了一个女儿,却完全不影响两人的情谊,直到刘裕四十多岁为了留个后代才纳妾。”
“公元408年,就在刘裕手握东晋朝廷大权的时候,藏爱亲病逝了,刘裕非常痛心,称帝后只追封藏爱亲为皇后,至死都没有再立后。死后,依旧与藏爱亲合葬。”
“刘裕死的时候,他的长子刘义符才17岁……”
刘邦目瞪口呆,他不理解但大为震惊!
他恨不得穿越时空摇醒刘裕,你可是有皇位要继承的!
【刘裕致力于削弱世族权利,加强中央集权,宋朝皇帝的权利远非东晋司马氏可比。只有这样强有力的宋朝政权才能应对将来统一北方的北魏南侵,这是刘裕对汉族的贡献!】
刘裕心神巨震:“北魏将成为南朝的心腹大患!”
【公元422年,刘裕计划再次北伐北魏,但尚未出师,便因病逝世了,终年六十岁!】
营中诸将惊呼,“将军!”
刘裕心中一阵慌乱后,很快便平静了下来,他对众将道:“某这一生从一介平民到手掌天下,想做的事都做到了,唯一的遗憾便是没有北定中原,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某的遗志,不要忘记汉人的荣光!”
檀道济:“将军,主少国疑,大公子他……”
刘裕立刻明白了他的未尽之言,但寿命之事岂是人力所能改变!
【刘裕出身贫寒,凭自己的军功结束了东晋朝廷与士族的统治,开创了江东六朝最广阔的疆域,保护了汉族文化,被称为“定乱代兴之君”!】
评论区
“刘裕是南朝最有作为的皇帝!”
“刘裕最终并没有平定中原,怎么能得到如此赞誉!”
“自永嘉之乱后,能够鼓舞汉人志气的只有刘裕,总不能用晋朝丢失的国土,来责备刘裕没有收复吧。”
“刘裕代晋的意义,不止是改朝换代而已,也标志着门阀与皇帝共天下的局面结束了。”
“辛弃疾: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人道寄奴曾住。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!”
“王夫之:汉之后,唐之前,唯宋氏犹可以为中国主也。”
“梁启超:自商、周以来四千余年,稍足为历史之光者,一曰赵武灵,二曰秦始,三曰汉武,四曰宋武,如斯而已!”
……
能得到如此评价,刘裕心下大定,他知道天幕的盖棺定论将给他无与伦比的正统性。只要民心在手,便不必再看世族的脸色!
果然,这个时空的刘裕得到了无数人的支持,大军还没有渡过黄河,便有北方的乞活军前来投诚。
一路上军队不断壮大,粮草也不必担心,自有北方的坞堡主暗中接济,北魏也被他压制的不敢南下……
【刘裕去世了,但他的太子刘义符年仅17,刘裕担心后宫干政,外戚专权,便留下遗命:徐羡之、傅亮、谢晦、檀道济四人为辅政大臣,辅助太子刘义符。】
刘裕暗自思量,檀道济虽有武略却无大志,徐傅二人也无异心,四人相互牵制,当万无一失。
难道长子便是天幕提到的宋文帝?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