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24章(1 / 3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“士族为了保证纯洁性,只在几个家族内部通婚。可能也是因此,后代都是近亲通婚的产物,一代不如一代。”
  王谢等大家族看到“一代不如一代”的论断,有些不以为意,凭他们的家资地位,便是个傻子都能捧上高位。
  “司马炎曾经下诏征用寒素,想要改变这种情况,但他根本拗不过士族。”
  “开国之君是打下基础的人,司马炎为晋朝打下的基础一开始就是歪的。”
  写下《三都赋》引领洛阳潮流的左思也感叹:“世胄蹑高位,英俊沉下僚,地势使之然,由来非一朝。”
  ……
  【在户调之式与九品中正制的双重作用下,士族有钱有权,还有政治地位,士族门阀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活跃在晋朝的朝堂之上。】
  评论区
  “后来的王与马共天下,原来都是司马炎自己妥协的产物。”
  “当时的士族身居高位,一边追求功名利禄,一边以清谈为风,寻求出世隐遁,鱼与熊掌想要兼而得之。”
  李世民皱眉道:“直到如今,清河崔氏、范阳卢氏、荥阳郑氏、太原王氏……依旧高高在上。流水的王朝,铁打的世家,这些五姓七望都是从晋朝崛起的。”
  李世民想要与世家联姻,都被他们拒绝,可见其嚣张气焰。
  【为了巩固皇权,对抗士族,司马炎分封宗室为王,以藩王维护皇室。自司马懿以下的所有司马氏子弟都被封王,同时封王者多达27人。司马炎希望他们能够互相维系,拱卫中央,却埋下了“八王之乱”的隐患。】
  始皇:“重启分封制,司马炎是想再现春秋战国吗!”
  刘邦嗤笑道:“乃公是压不住那些功臣才不得已分封,嘿,你居然自己将权利下放。”
  刘恒:“拱卫中央?不,他们只会找机会让自己变成大宗,宗室上位可比大臣名正言顺多了。”
  刘启:“七王之乱前车之鉴犹在,司马炎是认为司马氏子弟都安分守己吗!”
  ……
  【在分封的同时,司马炎施行推恩令,除嫡长子世代继承王爵外,其他儿子均可以推恩受封为公,得到一部分权利与土地。】
  刘彻很看不上此策:“朕是不得已只能行推恩,分化瓦解诸侯王,你是自己封了一大堆王侯,再推恩,简直多此一举!”
  【之所以实施如此纠结的制度,是因为司马炎有鉴于曹魏宗室衰弱,皇室有难时,没有人能够起兵勤王,致使国家灭亡的教训。再加上司马炎上位时,世家出了很大的力,司马炎担心世家也效仿司马氏,再来一个谋朝篡位。】
  曹操:“填上一个小坑,又挖了一个巨大的坑。”
  曹丕:“朕的政策可以有效避免七王之乱,后世子孙也不必费尽心思削藩,唯一没有预料到的便是子孙的寿命。”
  ……
  【晋朝的政权结构不同于其他朝代,他不是皇权至上,而是以司马氏为首的门阀世家的联合统治。皇室只是凌驾于其他家族之上的一个家族,皇帝只是一个家族的代表。他不是受命于天,自然也就没有秦皇汉武的法统!】
  【为了压制士族,也为了避免汉末诸侯割据一方,群雄争霸的局面再次发生,司马炎罢除了地方州郡的军权,将所有军队都给了宗室王爷,诸王国军队成为地方主要的武装力量。】
  朱元璋摇头道:“军队都有了,不造反还等什么?还是咱大明的藩王制度好,除了九大塞王其他藩王都没有军权,只能接受地方供养,便是塞王的军权也有层层限制,受到朝廷监督。”
  朱标欲言又止,他担心老爹会被打脸。
  大明也有小宗变成大宗的事,四弟一系是怎么上位的,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呢。
  【但人的欲望是无限的,诸侯王在封国内招贤纳士,吸引难以从九品中正制进入中央的寒门子弟,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政治团体。甚至淮南相刘颂还上书,请求增加诸侯王的军队……】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