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4章(1 / 3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评论区
  “武元衡,就是那个上朝的时候被当街刺杀的宰相吧!”
  李世民正在欣赏唐人撰写的碑文,为其文采而倾心,猝不及防间便看到了评论区的文字。
  他震惊的瞪大了眼睛:“玄成,朕没有看错吧,被刺杀的——宰相!”
  魏征一时间也忘记了言语,他不敢想象此事背后的玄机。
  当朝宰相在皇城外被刺杀,京城得混乱成什么样子!
  李世民眼眶微红:“朕的大唐啊!”到底变成什么样子了……
  “武元衡治国理政的能力还不错,在四川做了很多利于民生的政策,促进了当地民族融合,改善了当地民生,为西南地区的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,得到宪宗皇帝的肯定。”
  “他成为宰相后,为了解决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,提议削藩,被藩镇忌惮,藩镇统帅李师道派遣刺客刺杀了武元衡。”
  唐宪宗惊道:“李师道!”
  武元衡:原来是他!
  虽然自从他提出削藩后,便有了成为晁错第二的准备,但他没有想到,藩镇居然如此嚣张,光天化日之下刺杀当朝宰相,完全不在乎世人的评价与青史骂名!
  唐宪宗怒骂李师道,但骂完却无可奈何,藩镇掌握兵马粮草,根本不听中央朝廷的命令。
  他这个皇帝当得还不如周天子……
  “碑上的文章是裴度写的,文字是柳公绰写的。裴度文采斐然,柳公绰书法漂亮。因为文章精妙绝伦,书法精湛,以及诸葛亮的盖世功绩,被后世称为三绝碑。”
  “裴度在文中极力赞颂诸葛亮的文治武功与盖世功绩,对他鞠躬尽瘁的精神给予了很高的评价,将他比作管仲、萧何、张良。”
  “柳公绰可是‘颜筋柳骨’柳公权的哥哥。”
  “裴度是三朝宰相,因支持宪宗削藩,与武元衡一起遇刺,头部遭到重创。他为相二十多年,辅佐唐宪宗开创了元和中兴,还推荐了李德裕、韩愈等名士,保护了刘禹锡等人。”
  ……
  这些信息多少让李世民稍感安慰——后世子孙还是有明君的,大唐并没有到万劫不复的地步。
  “可是,既然有如此明君贤臣,为何还会有藩镇坐大,肆意妄为!”
  房玄龄提醒道:“陛下可还记得安史之乱?”
  李世民怎么可能忘记,房相的提醒让他瞬间将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。
  定是因为安史之乱后,皇帝没有处理好藩镇,遗留下了无数后患!
  李世民怒斥:“安史之乱到底是哪个混账做的!”
  李隆基:阿嚏……
  【这座明碑则记载了武侯祠的变迁历史,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朱椿被封为蜀王,他就藩后发现,汉昭烈庙人烟稀少,香火不盛,旁边的武侯祠却人声鼎沸,门庭若市。于是,朱椿便将武侯祠搬到了汉昭烈庙的后面。但格局的变化并不能影响人们对诸葛亮的爱戴,慢慢的,人们便将汉昭烈庙认为是祭拜诸葛亮的地方。】
  诸葛亮十分窘迫,刘备则哭笑不得。
  朱元璋对着自家十一子的脑袋来了一巴掌,“多管闲事!”
  朱椿嘟囔道:“臣子怎么能越过君王。”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