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29章(2 / 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乔阁主说了,咱们要做‘有温度的钱庄’,这样百姓才信任咱,愿意跟咱钱庄合作。”
  祝澜点点头,又询问了其他几个不相干的账册问题。
  糜管事一一认真作答,看出祝澜并非刻意刁难自己,只是例行询问,终于放松了几分。
  祝澜话锋一转,拿出刘老爷的账本,问他:
  “刘老爷今年频有巨额金银入账,来源何处?”
  糜管事如实答道:“是刘老爷在京城的七骏茶庄,在京城的总号存了银子,然后再转到茂县老家这边。”
  祝澜笑了笑,意有所指地问:
  “京城那家茶庄我去过,没什么生意,如何能赚得这许多?”
  第584章 三方契约
  祝澜问起七骏茶庄,糜管事的反应却有些茫然。
  “这……小人只是钱庄管事,如何能清楚京城那些商铺的事情?
  许是刘老爷有些特殊的门路?”
  糜管事推测道。
  祝澜观他神色没有说谎,不再纠结此事,又看了一眼账本,问:
  “这些入账后多转做了义学捐款,那刘老爷当真如此慷慨?”
  糜管事点头称是,说刘老爷一向热心教化。
  祝澜又问:“义学每年用度几何,你可亲眼所见?”
  糜管事有些为难,“这...小人只知有采买文墨、修葺校舍,具体银钱...不甚清楚。”
  祝澜知道大梁有些地方的物价特殊,文房四宝之类的用具,在个别资源稀缺的地区的确要更贵一些,有时价格甚至会翻两到三倍。
  她想了想,指着他桌案上的一方砚台问:
  “你购得此砚花了多少钱?”
  糜管事思索好一阵,说:“约莫……二两银子。”
  祝澜用指腹轻轻在砚台外壁摸了摸,知这砚台是端石所造,是平民百姓能用到的较高品级。
  二两银子的价格算是公道,说明此地物价仍是合理水平。
  她本就是书卷堆里长大的,区区一个茂县,那些义学的文房四宝、校舍修葺的开销,根本不可能花费那么多。
  再加上自己一直观察刘老爷对于俆知远的态度,很明显刘老爷听命于徐家。
  她几乎可以断定,刘老爷的所谓“生意”以及“捐款”,压根就是徐家洗钱的幌子!
  想要验证这个问题,其实非常简单。
  祝澜指着账册中夹杂着的兑银票据,问糜管事,票据上为何除了刘老爷,还有俆知远的签字。
  糜管事“哦”了一声,说那是上一任管事在这里发生的事情了。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