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7章(2 / 3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这位祝会元乃是六王爷一力保荐的,陛下还亲自下旨加恩,允其戴孝参加科举。这意思还不明显吗?
  兰妃娘娘当年也是会元出身,定然是这位祝会元勾起了陛下对兰妃娘娘的回忆,所以才被格外关照啊!
  自己若是能替陛下成了这桩美事……
  李度长激动起来,泼天的富贵终于要轮到自己了!
  他猛地坐直身子,扯过桌上一张空白宣纸,提笔写下“朝廷新令,允许女子亦得入学堂、赴科举,论其利弊得失及施行之方略”。
  写完这句话,他的手又顿住了,用笔杆搔了搔头,嘬起牙花子。
  策论的题目往往少则数百字,多则数千字。为了增加题目的难度与深度,往往还要引用经典著作中的观点或者历史事例,要求考生结合这些内容进行论述,考察他们对历史的熟悉程度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  李度长自诩博览群书,博古通今,此时却想破脑袋也想不出什么例子,脑海中只剩下孔子那句“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”。
  难,实在是太难了!
  然殿试之期将至,自己难得受到一次陛下的关注,若是此时掉链子,他后半生的仕途也就无望了。
  李度长只能硬着头皮写。
  然后硬着头皮呈给梁帝过目。
  草拟的题目被放到梁帝书案上时,李度长自己都有些没眼看了。左右其他同僚们出的题目皆是高谈阔论,洋洋洒洒,无一不在向梁帝展示各自的才学,生怕写少了丢人。
  反观自己草拟出的题目,他还故意将字体写大了一些,却连半页纸都写不满。
  简直格格不入。
  梁帝很快读完了李度长的策论试题,他自然是知晓出题的难度,李度长虽未援引多少古代女子参政之实例,却能从当下入手,引导考生思考女子入学堂、参加科举之意义,题目出得也算有些水准。
  试题最后,提出了本篇策论需要深入剖析的几个问题,包括女子与男子当如何在学堂之中共处、女子入学以及入仕对于婚嫁之事的影响,诸如此类。
  “辛苦李卿了。”梁帝缓声道。
  随即提起朱笔,直接划掉了最后那些问题.
  李度长双手从太监手中接过宣纸,望着纸上几道朱红色的笔迹不知所措。
  “咳咳……既是开古今先河之壮举,便无从以史为鉴。新政实行之种种问题,李卿身为男子,只怕难以顾虑周全,倒不如索性敞开一些,让他们去发挥吧。”
  李度长怔了怔,随即明白过来,梁帝是怕题目设置的过于细致,局限了考生们的思维,反而难以全面地分析新政之利弊。
  “陛下高明!”李度长拜服于地,同时心中感慨。
  被陛下如此一删减,这篇策论题目除了标题基本啥也不剩了。
  如何能不算科举出题史上的一朵奇葩呢?
  ……
  四月廿一日,京城的朝霞格外鲜艳。
  作为殿试考场的安和殿在霞光的映照下愈发显得气势恢宏。
  贡生们身着宽袍大袖的襕衫,头戴黑色方巾,手持名刺,早已默列于安和殿之外。
  他们大多神色凝重,有的口中念念有词,有的则闭目养神,试图平复内心的紧张。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