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是风动[先婚后爱] 第22节(1 / 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来参团的大部分人,都是石窟文化重度爱好者,是以每逢研学课堂,大家都特别专注的参与其中。
  时间分秒过去,当黎苏年的讲解最后一个字音落下的时候,现场掌声雷鸣。
  每个人都拜倒在黎苏年的博学之下,就连记仇的舒萦本人,也在这个时候疯狂鼓掌,转瞬,一不小心与讲台上的黎苏年视线对上,想起他害她长胖这事,她又紧急停下动作。
  可等他视线移开,她又忍不住在桌下继续鼓掌,没办法,讲台上的黎教授太有魅力了,她没控制住,也不全是她的错,
  接下来是自由提问时间。
  第一个提问的人问黎苏年这是不是本次团期的最后一次研学课程,他回答说不是,还会有一节壁画绘制体验课。
  从线稿绘制到颜料研磨,以及之前体验过的古法上色,最后直至整张作品完成,这将会是各位本次行程最好的纪念品。
  这个安排很有心,在场的每个人都表示很期待。
  舒萦也觉得这安排很不错,行程这一路每每路过卖纪念品的地方,基本大同小异,不管是博物馆、景点商店里面卖的文创,还是市区里面其他的纪念品商店,都没有遇到很让她心动的东西,但这份作品,由她亲手制作完成,意义会很不同。
  也许很多年后,当她再看到由她完成绘制的壁画作品时,也许粗糙,也许已经褪色,但与之相关的记忆、体验,都是她最珍贵的纪念。
  大家还在一个挨一个的提问。
  不论是石窟背后的宗教文化,还是麦积山的泥塑技法,黎苏年都能给大家很好的解答。
  甚至关于壁画绘画中的透视、朝向,黎苏年都能和身为美术生的江阮交流一二。
  当时,江阮不认可黎苏年前面所讲的中国古代美术造诣很高,很多西方绘画史上的技巧其实在古代中国,千年前就有了这一说法。
  她据理力争,说绘画中的三维透视是由西方油画开创的技法,文艺复兴时期,意大利建筑师和艺术家菲利波·布鲁内莱斯基开创发明了三维透视。
  这一发现为绘画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,使得画家们能够更真实、更科学的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。
  但黎苏年告诉她,西方美术史上,确实是由他发明了三维透视画法。
  可在中国古代,北周时期,古代壁画匠人便很好地运用了三维透视这一绘画技巧,麦积山四号窟里的一副残缺壁画,当你站在不同角度观察,壁画中的那匹马的朝向即会有微妙的变化。
  莫高窟十二号窟主室北壁中的壁画上面的两个建筑,也完全符合焦点透视原则。
  北宋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混合使用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,比如说船只、城门楼、各种车轮等。
  严谨的透视和丰富的细节在此画中都无懈可击。
  后世中国画出现了尚意的传统,不再把写实作为第一追求,透视法才渐渐被抛弃了。
  说着,他在大屏幕上给大家展示了以上举例的影像资料,立马有人站起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、验证,是否如黎苏年所讲的那样。
  江阮也离开座位,到前面亲自检验一二,事实很快打脸,江阮心服口服。
  黎苏年在这时总结道:“我国古代画家所用的透视,一般是为主观能动性服务,如《千里江山图》《清明上河图》,透视服务于可居可游、步随景移。”
  “或许是因为观念不同,因而古人没有对此技法进行理论性总结,审美习惯影响发展路径,让中西方美术各自呈现独特面貌,艺术,应当是不分高下、百花齐放的。”
  回来座位,江阮小小声同舒萦说:“我可能受学校教学影响,一直觉得西方美术的表现手法是要优于中国美术的,今天黎教授的讲解,让我根深蒂固很多年的想法动摇了呜呜。”
  舒萦听着,不由看向还在台上细心为大家解答问题的黎苏年,会议室内暖气很足,他穿一件浅色衬衫,手腕处松松挽起,撑在桌面边缘。
  身体因为聆听,稍稍向提问的人倾斜,整个人没有任何动作言语,给人的感觉就是斯文又高级,成熟男性气质在他身上无形中尽显无疑。
  是很出众、很显眼的存在。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