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274 剑经到手(3 / 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张辰在保定帝的身后,眼光却只落在了那背对着大堂的枯瘦老和尚身上。
  想必这就是枯木大师了。
  而保定帝则先跟另三个僧人见了礼。他认得那两个枯黄精瘦的僧人法名本观、本相,都是本因方丈的师兄。那魁梧的僧人法名本参,是本因的师弟。
  保定帝只知道天龙寺牟尼堂共有“观、相、参”三位高僧。对面壁的那位枯荣大师,却听说过,并未见过面。
  本观等三人微笑还礼。枯荣大师不知是在入定。还是功课正到紧要关头,不能分心,始终不加理会。
  保定帝知道“牟尼”两字乃是寂静、沉默之意。此处既是牟尼堂,须当说话越少越好。所以进来之后牵了张辰手,让他坐好,一直都没有再说话。
  屋里其它三僧也一样,都沉默下来。
  张辰细观堂中,心中倒是记起,无崖子在死前曾问过枯荣长的事。貌似还打算收他作为传人。
  但现在看起来,这一屋子的老头子里,就数他最老。恐怕比起无崖子也是不惶多让。外表看起来甚至比无崖子更老,也真看不出来年青在哪里。
  人这个东西是比较有意思的。年纪越大的人,相差似乎就越小。比如二十岁的人生个儿子。那是隔着一大辈。但到六十年后。老子八十岁。儿子六十岁。双方的差距感就没多少了。
  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,一些特殊情况。比如说,六十岁的儿子无子女后代,是孤寡老人所以进了敬老院。但他八十岁的爹却因为有个儿子,不能进敬老院。
  无崖子当时近百岁,枯荣就算比他年青二十岁。大约也有七八十老几了。这恐怕年青的非常有限……想想这八十多的老和尚被无崖子灌入内力。再派他去为师门报仇。诸杀丁春秋,也是很喜感的。
  那枯荣长老。在段正明和张辰进屋之后的一片寂静之中,居然是第一个开口说话的。
  他背着大家道:“大雪山大轮明王之约,转眼就到。正明,你来的正好。”
  保定帝道:“是。不知大雪山大轮明王佛法渊深,跟咱们有何瓜葛?”
  枯木长老不再说话。
  那本因方丈这时从怀中取出一封金光灿烂的信来,递在保定帝手中。
  保定帝接了过来,着手沉甸甸地,但见这信奇异之极,竟是用黄金打成极薄的封皮,上用白金嵌出文字,乃是梵文。
  保定帝识得写的是:“书呈崇圣寺住持”。从金套中抽出信笺,也是一张极薄的金笺,上用梵文书写。
  大意说:“当年与姑苏慕容博先生相会,订交结友,谈论当世武功。慕容先生言下对贵寺‘六脉神剑’备致推崇,深以未得拜观为憾。近闻慕容先生仙逝,哀痛无已,为报知己,拟向贵寺讨求该经,焚化于慕容先生墓前。日内来取,勿却为幸。贫僧自当以贵重礼物还报,未敢空手妄取也。”
  信末署名“大雪山大轮寺释子鸠摩智合十百拜”。
  笺上梵文也以白金镶嵌而成,镶工极尽精细,显是高手匠人花费了无数心血方始制成。
  单是一个信封、一张信笺,便是两件弥足珍贵的宝物,这大轮明王的豪奢,可想而知。
  保定帝素知大轮明王鸠摩智是吐蕃国的护国法王,但只听说他具大智慧。精通佛法,每隔五年,开坛讲经说法,西域天竺各地的高僧大德。云集大雪山大轮寺,执经问难,研讨内典,闻法既毕。无不欢喜赞叹而去。
  保定帝也曾动过前去听经之念。这信中说与姑苏慕容博谈论武功,结为知己,然则也是一位武学高手。这等大智大慧之人。不学武则已,既为此道中人,定然非同小可。
  张辰心中却想,这大轮明王摆这样的阔绰。一看就不是出家人的路数。内容更是摆明了要硬抢。
  武林中,天龙寺虽然比不了少林,但也是强者如林的存在。鸠摩智连个偷袭都不作,径直下了书,说明自己要来拿。
  其中意味很值得一品。
  不知道他后来在少林寺偷武功,是不是因为在这里受了挫所以学精了。
  本因方丈道:“‘六脉神剑经’乃本寺镇寺之宝,大理段氏武学的至高法要。正明,我大理段氏最高深的武学是在天龙寺,你是世俗之人,虽是自己子侄,许多武学的秘奥,亦不能向你泄露。”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