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活 第123节(3 / 4)
跋扈的将军、连年的干旱、流行的疫病、活跃的敌人、频繁往来的域外船只……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,一般的官员只怕都是想着告老还乡了,实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!而武叔卿本来也觉得局面实在艰难,但一看到邸报中的《云县和议》,心便定下了许多。
按照和议所说,买活军要向敏朝供应高产粮种,还有疾病疫苗,武叔卿一看到和议便立刻给朝廷上了急奏,要求将疫苗优先供应山阳道,还有请朝廷和买活军商议,运来耐旱作物种子——譬如传说中的土豆,武叔卿是关陇人,已经从同乡那里收到了风声,据说这东西是非常耐旱的,现在已经在关陕风靡,取代了糜子和麦子,成为农户最爱的作物。因为关陕和山阳道这一条线几年来都干旱,麦子都种不活,日子实在的确是很难过了。
唉!虽说嘴上不提,但这几年,大旱、大涝、瘟疫、地动,俨然便是末法时代降临,难道这就是王朝气数已尽?武叔卿对于《买活周报》上许多消息都斥为歪理邪说,但他倒是很愿意相信小冰河时期的说法,不愿把天象和气运联系在一起,但这也是他的极限了,对于《迷信、恐惧、统治》这样的文章,他是不以为然的,因为就他所知,买活军的兵丁在外就没少散播谢六姐的迷信,而且他们自个儿一个个都信得相当的狂热。
总之,武叔卿的思路是颇为实在的:袁礼卿因为反感毛振南投向买活军,在通信中痛斥买活军,把大话说在前头的缘故,反而立场变得僵硬,不好转圜了,这也是他被撤换的原因。那么武叔卿便要尽量地利用买活军带来的优势,他上任以后,便主动在海州划了一个海湾,给买活军用做新码头,并拨出民夫协助他们修建水泥房——虽然买活军也是给钱的,但巡抚大人毕竟也拿出了态度来,这对海州的士绅百姓来说,便让他们能够放心大胆地和买活军打交道了。
买活军的账一向是算得很清楚的,既然巡抚示好,他们的回应也很爽快,三天前到港的船只,便带来了三千斤土豆种子,还有十个年轻的‘田师傅’,由一个叫于太平的水兵小队长领着,准备在海州一带育种催芽,用这三千斤土豆良种专门的育苗,再种出数万斤的种子来——买活军所说的供应良种,不可能是指运来可以直接投入农户田地数量的种子,而是运来良种,再种一季、两季,如此方才能繁衍出全省农户分的数量。
而且如果是新作物,还需要全省地方选拔机灵后生、能干老农前来学习,这样才能在一年间把高产的种子推广下去,这里唯有高产稻并非如此,那是真的要种多少亩便要拨出多少斤过来,不过实际上现在需要高产稻的省份多在南方,武叔卿也就不太关心高产稻的种子要如何能够供应得上。
土豆这里,其实已经有农户尝试自留种了,产量也并没有太大的差异,这东西实在是高产得怕人,武叔卿听说产量的时候,简直惊得都说不上话——亩产五六千斤!而且吃了很当饱,这是个什么数字?虽说土豆吃了烧心,但眼下这是什么日子?能吃得上饭就不错了!
什么高产小麦、高产稻,都无法和土豆相比,武叔卿认定了山阳道就该都种土豆!他而且因此对谢六姐更看不透了——朝廷的虚弱,其实一大部分原因,便是因为北方接连不断的天灾,导致收成减产,根本没有同时和两方开战的实力,这才有了《云县和议》,难道,谢六姐就不怕土豆流传开来之后,北方的百姓又能吃饱,朝廷有了三年之积,收拾了建贼之后,再凌迫南方?
神仙行事,实在是天马行空,令人难以揣测,便犹如这牛痘,武叔卿设身处地,若他是谢六姐,就绝不会把牛痘交付到买活军领地之外,这要流传开了,北方大疫平息,百姓们固然对谢六姐顶礼膜拜,但不也就不会投奔买活军,而是在原地安居乐业了吗?
难道真是血脉同胞,医者仁心?
这……或许还真是如此,唉,那郝君书放足手术记,实在看得人心潮起伏,所谓麻醉手段,若非神仙,哪能办到?按他设法搜罗到的一册《赤脚医生手册》来说,所谓的麻醉,不但可以让人熟睡过去,而且还要配套的佐以所谓‘辅助呼吸’,又有‘生命体征监测’等等,实在不是传说中服下麻沸散则酣然入睡,开膛剖腹也无知无觉一般简单,手术更要讲究无菌环境,所谓的无菌环境,又是什么?真让人心向往之……
十三去了买活军那里,或许也不是什么坏事,这孩子一向对医道极有兴趣,既然连袁礼卿家中都有子侄过去,且听说近日在报纸上极为活跃的天一君子,也是朝中高官家的子侄,那么在此事上也就不必过多忌讳……
和宋一衷又谈了谈京中局势,得知和议谈成之后,合金字模还没到,民间已经出现了好几份活字报纸,有辩经义的,有公然刊发朝廷、买活军新闻,自名为《新闻汇编》的,还有专门刊登文章驳斥买活军政治课本中,关于地主社会剥削论的,这些文章其中还有不乏被《买活周报》采编过去的,只每每刊登之时,都附上了反驳的雄文,也算是论战的一种——武叔卿上任不久,之前忙于四处巡视,消息不太灵通,还是先看到这些文章,等宋一衷回了登莱,才知道原来是对京中新报纸的反应。
这些雄文写得或气势磅礴,或鞭辟入里,不乏文采斐然之辈,其中天一君子的名字,给武叔卿留下了印象。其人实在是雄辩滔滔,而且将谢六姐所说的《逻辑二十四谬误》,简直运用得纯熟至极,凡是被挑选出来的文章,鲜有不被挑出谬误来的,譬如让他一战成名的,便是前三期中反驳由本朝大儒刘起东撰写的《论青贼失意非正》所写就的一文,此文便连武叔卿看了,也不由叹道,“此子可谓是六姐大弟子也,六姐的思想,他倒是比本人说得还要更明白!”
第252章 张天如出头了!
《云县和议》, 对买活军的影响或许还需要时日才能分辨得出,但在敏朝的政治中,却的确有极为深远的影响。以武叔卿所见, 这份和议的确给予了买活军她们需要的政治身份,国朝也让渡了极大的正统,甚至可以说是将国祚与买活军分享了——
别的不说,便是在和议中关于政权的表示,完全采用了买活军的理论, 这在于一些学者来说, 无异于是丧权辱国,民间的报纸可是一视同仁, 骂买活军也骂昏君:这报纸后头肯定不乏御史的影子,这些疯狗除了阉党现在不敢骂, 天下间就没有他们不敢骂的东西!
但, 这份和议在舆论上,也并非是只有买活军得了好处, 由于朝廷现在已经承认了买活军的存在,居住在两京的文学之士,便可以公然地承认他们对于买活军的文字是有接触的, 在此之前, 敏朝的学子们倘若公然撰文讨论买活军的理论, 以及周报上刊载的新闻,往大了说,治个‘里通外敌’之罪,那是没有一点问题的, 往小了说, ‘收藏禁毁文字’这也是个犯忌讳的罪, 可以轻易地断绝一个人的科举前程,因此,学子们会看,会谈论,但绝不会撰写文章进行反驳,这也等于是堵住了敏朝文人的火力。
《云县和议》,便是把这部分压抑已久的力量,完全地释放出来了,再加上两京印刷业本就发达,只是碍于朝中风云诡谲,阉党又反感报纸,一直未有仿制报纸出现。和议一成,一夕之间,民间便出现了四五种不定时刊发的活字小报,虽然印刷粗劣,纸张单薄,排版也十分简陋,介于揭帖和报纸之间,但这毕竟也是敏朝这里所拥有最接近报纸的东西。
如此一来,双方一拍即合,小报的出现,恰好吻合了文人们旺盛的表达欲,而小报也恰好需要大量文章来填充版面。不过是一两个月的光景,两京便发了几十期报纸,而其中许多文章都在攻讦《买活周报》以及《政治与社会》上的奇谈怪论,这种对于买活军的攻击欲,甚至胜过了西林党对于阉党的痛恨。
——或者也是因为这几年来,朝政实在是复杂严峻到了连西林党都没有自信处置的地步,总之,现在的小报还是呈现出让朝廷舒心的态势:居然没有怎么议论朝政,而是集中火力驳斥谢六姐的歪理邪说,大有朝野一心,抵御外敌的味道。这也可见得买活军是多不得人心了,甚至就连已辞官归乡的诸多大儒,都一反平日的低调,纷纷往金陵报纸投稿,各抒己见,从各个角度攻讦所谓的剥削论。
当然,在武叔卿来看,此事还反应了一个令人心惊的事实,那便是买活军的学说流传之广,是远超他所预料的,且不说现在天下人都在争购的《买活周报》合订本了,便连《政治与社会》,认真研读过的学子也有许多,虽然如今呈现的态度,似乎是普遍的反感,但其实,天下读书人何其之多?总有些人会被笼络了过去,以买活军那处繁花似锦的态势,或许这样的人还有不少呢。
文坛之上,素来是众说纷纭,如此众口一词驳斥一家的场面,是难以见到的,按宋一衷说起,两京的报纸,各有侧重,如京城的报纸,多是御史投稿,便有官气,何谓官气?那便是在细处做文章,譬如有文章大骂谢六姐抹黑三代之治:三代之语,始于春秋,见于《史记》,那都是先贤遗珠,字字掷地有声,哪里是你谢六姐随便说几句话便可否决的?若说你有凭证还好,你什么凭证都没有,《尚书》古文、今文之争,尚且还有典籍佐证,你谢六姐是打算就靠几句话,便把三代定为所谓的奴隶社会,存在着普遍剥削,又有什么人均寿命偏短的结论了?
这一派大约可以分为‘证据呢?’派,所言确然是十分有理的。不过武叔卿看了不以为然,因为谢六姐来自仙界,这眼下已经是公然的认识了,虽然她本人予以否认,但毫无疑问她是可以前知的——前知,一向是仙人的特征,而且谢六姐也说中了气候会一直偏冷,‘小冰河时期’这一点。谁知道这文章传开去之后,买活军会不会圈出一块三代遗址来供人发掘?要知道自从《政治与社会》中提到了一句甲骨文,又解释了来由,如今中原一带的龙骨价格便翻了几倍,就这样还是供不应求,海内的方家都在求购龙骨,要作为三代的遗迹而珍藏呢!
这可都是瞎编不出来的东西!有没有说谎,其实是很好分辨的。这‘证据’派与其说是质疑,不如说是激将,似乎是想看买活军拿出更多新的史料。不过买活军目前对这一派是置之不理的,其在士林中也没有激起很大的声势。
第二派,主要质疑的则是买活军剥削理论在逻辑上的缺失,这一派以学子为多,在金陵也有不少声音和京中报纸呼应,主要特征有二,一,许多是采用白话文在说理,第二,在文中多是引用‘逻辑’这个新词儿,认为买活军的理论逻辑僵硬,这种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,自然是非年轻人莫属,而且他们为自己辩护的心情,也是很了然的——能够在两京读书的小年轻,家境都不会差,他们很急于通过反对关于剥削的理论,论证出自己生下来就有吃有穿,不事生产也吃喝不愁锦衣玉食的生活,是来源得很正当的。
‘逻辑呢’派,主要的论点在于买活军剥削理论,似乎限于追求绝对的公平,譬如均田制,均田制的消失其实就是因为人有良恶愚闲,总有人日子过不下去,也总有人行有余力,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,若说上古之时,也就是所谓的原始社会,并无剥削,那么一开始是谁占有了更多的生产资料?
自然是有能力的人,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,在道德上是拥有正当性的,如果要否定这种正当,优秀的人、勤劳的人也无法得到更多的生产资料,所有人都是吃饱喝足便安然高卧,那么人兽之间又有什么差别?买活军的教材上自己写着,私有制的产生,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一种进步,这种进步又体现在哪里?
到底是年轻人,学东西是快,如宋一衷和武叔卿这样的陈年进士,看《政治与社会》时都是极用心的,自忖是看懂了一点,但还不能如年轻人一般,利用书中的言论来反对书中的体系。‘逻辑呢’派也有一两篇文章入选《买活周报》,但在敏朝士林间的反响也不是最高,因为有一些士子对《政治和社会》就无法完全看懂,所以也无法看懂基于书中理论的反对文章。
真正反响最高的文章,便是武叔卿看到的《论青贼失意非正》,这篇文当时武叔卿看到便觉得文采飞扬,如含芳啜玉,令人回味无穷,听宋一衷说来,先是发表在金陵报纸上,便引起轰动,后又被飞马送进京城,立刻为这篇文章印刷特刊,在京城士林中也是赞者如云,这不但因为其是以文言写就,用词典雅,还因为作者是如今心学的宗师大儒刘起东! ↑返回顶部↑
按照和议所说,买活军要向敏朝供应高产粮种,还有疾病疫苗,武叔卿一看到和议便立刻给朝廷上了急奏,要求将疫苗优先供应山阳道,还有请朝廷和买活军商议,运来耐旱作物种子——譬如传说中的土豆,武叔卿是关陇人,已经从同乡那里收到了风声,据说这东西是非常耐旱的,现在已经在关陕风靡,取代了糜子和麦子,成为农户最爱的作物。因为关陕和山阳道这一条线几年来都干旱,麦子都种不活,日子实在的确是很难过了。
唉!虽说嘴上不提,但这几年,大旱、大涝、瘟疫、地动,俨然便是末法时代降临,难道这就是王朝气数已尽?武叔卿对于《买活周报》上许多消息都斥为歪理邪说,但他倒是很愿意相信小冰河时期的说法,不愿把天象和气运联系在一起,但这也是他的极限了,对于《迷信、恐惧、统治》这样的文章,他是不以为然的,因为就他所知,买活军的兵丁在外就没少散播谢六姐的迷信,而且他们自个儿一个个都信得相当的狂热。
总之,武叔卿的思路是颇为实在的:袁礼卿因为反感毛振南投向买活军,在通信中痛斥买活军,把大话说在前头的缘故,反而立场变得僵硬,不好转圜了,这也是他被撤换的原因。那么武叔卿便要尽量地利用买活军带来的优势,他上任以后,便主动在海州划了一个海湾,给买活军用做新码头,并拨出民夫协助他们修建水泥房——虽然买活军也是给钱的,但巡抚大人毕竟也拿出了态度来,这对海州的士绅百姓来说,便让他们能够放心大胆地和买活军打交道了。
买活军的账一向是算得很清楚的,既然巡抚示好,他们的回应也很爽快,三天前到港的船只,便带来了三千斤土豆种子,还有十个年轻的‘田师傅’,由一个叫于太平的水兵小队长领着,准备在海州一带育种催芽,用这三千斤土豆良种专门的育苗,再种出数万斤的种子来——买活军所说的供应良种,不可能是指运来可以直接投入农户田地数量的种子,而是运来良种,再种一季、两季,如此方才能繁衍出全省农户分的数量。
而且如果是新作物,还需要全省地方选拔机灵后生、能干老农前来学习,这样才能在一年间把高产的种子推广下去,这里唯有高产稻并非如此,那是真的要种多少亩便要拨出多少斤过来,不过实际上现在需要高产稻的省份多在南方,武叔卿也就不太关心高产稻的种子要如何能够供应得上。
土豆这里,其实已经有农户尝试自留种了,产量也并没有太大的差异,这东西实在是高产得怕人,武叔卿听说产量的时候,简直惊得都说不上话——亩产五六千斤!而且吃了很当饱,这是个什么数字?虽说土豆吃了烧心,但眼下这是什么日子?能吃得上饭就不错了!
什么高产小麦、高产稻,都无法和土豆相比,武叔卿认定了山阳道就该都种土豆!他而且因此对谢六姐更看不透了——朝廷的虚弱,其实一大部分原因,便是因为北方接连不断的天灾,导致收成减产,根本没有同时和两方开战的实力,这才有了《云县和议》,难道,谢六姐就不怕土豆流传开来之后,北方的百姓又能吃饱,朝廷有了三年之积,收拾了建贼之后,再凌迫南方?
神仙行事,实在是天马行空,令人难以揣测,便犹如这牛痘,武叔卿设身处地,若他是谢六姐,就绝不会把牛痘交付到买活军领地之外,这要流传开了,北方大疫平息,百姓们固然对谢六姐顶礼膜拜,但不也就不会投奔买活军,而是在原地安居乐业了吗?
难道真是血脉同胞,医者仁心?
这……或许还真是如此,唉,那郝君书放足手术记,实在看得人心潮起伏,所谓麻醉手段,若非神仙,哪能办到?按他设法搜罗到的一册《赤脚医生手册》来说,所谓的麻醉,不但可以让人熟睡过去,而且还要配套的佐以所谓‘辅助呼吸’,又有‘生命体征监测’等等,实在不是传说中服下麻沸散则酣然入睡,开膛剖腹也无知无觉一般简单,手术更要讲究无菌环境,所谓的无菌环境,又是什么?真让人心向往之……
十三去了买活军那里,或许也不是什么坏事,这孩子一向对医道极有兴趣,既然连袁礼卿家中都有子侄过去,且听说近日在报纸上极为活跃的天一君子,也是朝中高官家的子侄,那么在此事上也就不必过多忌讳……
和宋一衷又谈了谈京中局势,得知和议谈成之后,合金字模还没到,民间已经出现了好几份活字报纸,有辩经义的,有公然刊发朝廷、买活军新闻,自名为《新闻汇编》的,还有专门刊登文章驳斥买活军政治课本中,关于地主社会剥削论的,这些文章其中还有不乏被《买活周报》采编过去的,只每每刊登之时,都附上了反驳的雄文,也算是论战的一种——武叔卿上任不久,之前忙于四处巡视,消息不太灵通,还是先看到这些文章,等宋一衷回了登莱,才知道原来是对京中新报纸的反应。
这些雄文写得或气势磅礴,或鞭辟入里,不乏文采斐然之辈,其中天一君子的名字,给武叔卿留下了印象。其人实在是雄辩滔滔,而且将谢六姐所说的《逻辑二十四谬误》,简直运用得纯熟至极,凡是被挑选出来的文章,鲜有不被挑出谬误来的,譬如让他一战成名的,便是前三期中反驳由本朝大儒刘起东撰写的《论青贼失意非正》所写就的一文,此文便连武叔卿看了,也不由叹道,“此子可谓是六姐大弟子也,六姐的思想,他倒是比本人说得还要更明白!”
第252章 张天如出头了!
《云县和议》, 对买活军的影响或许还需要时日才能分辨得出,但在敏朝的政治中,却的确有极为深远的影响。以武叔卿所见, 这份和议的确给予了买活军她们需要的政治身份,国朝也让渡了极大的正统,甚至可以说是将国祚与买活军分享了——
别的不说,便是在和议中关于政权的表示,完全采用了买活军的理论, 这在于一些学者来说, 无异于是丧权辱国,民间的报纸可是一视同仁, 骂买活军也骂昏君:这报纸后头肯定不乏御史的影子,这些疯狗除了阉党现在不敢骂, 天下间就没有他们不敢骂的东西!
但, 这份和议在舆论上,也并非是只有买活军得了好处, 由于朝廷现在已经承认了买活军的存在,居住在两京的文学之士,便可以公然地承认他们对于买活军的文字是有接触的, 在此之前, 敏朝的学子们倘若公然撰文讨论买活军的理论, 以及周报上刊载的新闻,往大了说,治个‘里通外敌’之罪,那是没有一点问题的, 往小了说, ‘收藏禁毁文字’这也是个犯忌讳的罪, 可以轻易地断绝一个人的科举前程,因此,学子们会看,会谈论,但绝不会撰写文章进行反驳,这也等于是堵住了敏朝文人的火力。
《云县和议》,便是把这部分压抑已久的力量,完全地释放出来了,再加上两京印刷业本就发达,只是碍于朝中风云诡谲,阉党又反感报纸,一直未有仿制报纸出现。和议一成,一夕之间,民间便出现了四五种不定时刊发的活字小报,虽然印刷粗劣,纸张单薄,排版也十分简陋,介于揭帖和报纸之间,但这毕竟也是敏朝这里所拥有最接近报纸的东西。
如此一来,双方一拍即合,小报的出现,恰好吻合了文人们旺盛的表达欲,而小报也恰好需要大量文章来填充版面。不过是一两个月的光景,两京便发了几十期报纸,而其中许多文章都在攻讦《买活周报》以及《政治与社会》上的奇谈怪论,这种对于买活军的攻击欲,甚至胜过了西林党对于阉党的痛恨。
——或者也是因为这几年来,朝政实在是复杂严峻到了连西林党都没有自信处置的地步,总之,现在的小报还是呈现出让朝廷舒心的态势:居然没有怎么议论朝政,而是集中火力驳斥谢六姐的歪理邪说,大有朝野一心,抵御外敌的味道。这也可见得买活军是多不得人心了,甚至就连已辞官归乡的诸多大儒,都一反平日的低调,纷纷往金陵报纸投稿,各抒己见,从各个角度攻讦所谓的剥削论。
当然,在武叔卿来看,此事还反应了一个令人心惊的事实,那便是买活军的学说流传之广,是远超他所预料的,且不说现在天下人都在争购的《买活周报》合订本了,便连《政治与社会》,认真研读过的学子也有许多,虽然如今呈现的态度,似乎是普遍的反感,但其实,天下读书人何其之多?总有些人会被笼络了过去,以买活军那处繁花似锦的态势,或许这样的人还有不少呢。
文坛之上,素来是众说纷纭,如此众口一词驳斥一家的场面,是难以见到的,按宋一衷说起,两京的报纸,各有侧重,如京城的报纸,多是御史投稿,便有官气,何谓官气?那便是在细处做文章,譬如有文章大骂谢六姐抹黑三代之治:三代之语,始于春秋,见于《史记》,那都是先贤遗珠,字字掷地有声,哪里是你谢六姐随便说几句话便可否决的?若说你有凭证还好,你什么凭证都没有,《尚书》古文、今文之争,尚且还有典籍佐证,你谢六姐是打算就靠几句话,便把三代定为所谓的奴隶社会,存在着普遍剥削,又有什么人均寿命偏短的结论了?
这一派大约可以分为‘证据呢?’派,所言确然是十分有理的。不过武叔卿看了不以为然,因为谢六姐来自仙界,这眼下已经是公然的认识了,虽然她本人予以否认,但毫无疑问她是可以前知的——前知,一向是仙人的特征,而且谢六姐也说中了气候会一直偏冷,‘小冰河时期’这一点。谁知道这文章传开去之后,买活军会不会圈出一块三代遗址来供人发掘?要知道自从《政治与社会》中提到了一句甲骨文,又解释了来由,如今中原一带的龙骨价格便翻了几倍,就这样还是供不应求,海内的方家都在求购龙骨,要作为三代的遗迹而珍藏呢!
这可都是瞎编不出来的东西!有没有说谎,其实是很好分辨的。这‘证据’派与其说是质疑,不如说是激将,似乎是想看买活军拿出更多新的史料。不过买活军目前对这一派是置之不理的,其在士林中也没有激起很大的声势。
第二派,主要质疑的则是买活军剥削理论在逻辑上的缺失,这一派以学子为多,在金陵也有不少声音和京中报纸呼应,主要特征有二,一,许多是采用白话文在说理,第二,在文中多是引用‘逻辑’这个新词儿,认为买活军的理论逻辑僵硬,这种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,自然是非年轻人莫属,而且他们为自己辩护的心情,也是很了然的——能够在两京读书的小年轻,家境都不会差,他们很急于通过反对关于剥削的理论,论证出自己生下来就有吃有穿,不事生产也吃喝不愁锦衣玉食的生活,是来源得很正当的。
‘逻辑呢’派,主要的论点在于买活军剥削理论,似乎限于追求绝对的公平,譬如均田制,均田制的消失其实就是因为人有良恶愚闲,总有人日子过不下去,也总有人行有余力,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,若说上古之时,也就是所谓的原始社会,并无剥削,那么一开始是谁占有了更多的生产资料?
自然是有能力的人,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,在道德上是拥有正当性的,如果要否定这种正当,优秀的人、勤劳的人也无法得到更多的生产资料,所有人都是吃饱喝足便安然高卧,那么人兽之间又有什么差别?买活军的教材上自己写着,私有制的产生,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一种进步,这种进步又体现在哪里?
到底是年轻人,学东西是快,如宋一衷和武叔卿这样的陈年进士,看《政治与社会》时都是极用心的,自忖是看懂了一点,但还不能如年轻人一般,利用书中的言论来反对书中的体系。‘逻辑呢’派也有一两篇文章入选《买活周报》,但在敏朝士林间的反响也不是最高,因为有一些士子对《政治和社会》就无法完全看懂,所以也无法看懂基于书中理论的反对文章。
真正反响最高的文章,便是武叔卿看到的《论青贼失意非正》,这篇文当时武叔卿看到便觉得文采飞扬,如含芳啜玉,令人回味无穷,听宋一衷说来,先是发表在金陵报纸上,便引起轰动,后又被飞马送进京城,立刻为这篇文章印刷特刊,在京城士林中也是赞者如云,这不但因为其是以文言写就,用词典雅,还因为作者是如今心学的宗师大儒刘起东!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