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活 第112节(2 / 4)
但一旦当他拥有了一点小小的优势,他便立刻又安于剥削者的位置,忙于压榨被剥削者的剩余价值,并且发明出一套独有的道德体系作为粉饰,试图论证剥削行为的正当性。人们沉迷于竞争之中,急于获取优势地位,成为剥削者,这便构成了古今中外所有冲突的本源动力。
“在六姐预测之中,教材中最具争议的一段会是哪里?”
当沈曼君等人放下手中工作,不可自拔地研读着教材时,云县学校的办公室里,徐子先也正背着双手,凝望着窗外的海景,“以老朽所见,恐怕地主剥削一段,是要被口诛笔伐了,甚而会引起一场大论战,或许也不好说。”
谢双瑶坐在他身边,则是带了满脸的空虚与满足,她刚完成最后一次样书校对,算是把难产了许久的教材给肝完了。
“最具争议的难道不是对剥削的定性吗?”她有些诧异,“剥削本身是中性的词啊,只是代表了一个历史过程,它会诞生也会被消灭,但在眼下的生产力阶段,其存在是一种必然——这一段我觉得我写得很好呢!”
要编撰这样一本教材,最大的难点其实在于素材的取舍,要结合此时人们对历史的认识,对于历史做一定的初步教育,这部分工作必须是徐子先去完成,谢双瑶压根就没有时间,她把握的是之后关于政治理论的选择和阐述,当然,很多也都是照抄的,只是做了点小删改,至于对未来社会形态的展望,这才是需要原创的内容。因为此时压根就没有资本社会……
因此,谢双瑶选择将原始社会之后,再到消灭了剥削的终极大同之间,所有的社会形态都概括为剥削社会。并将人群关于剥削的博弈作为社会体制变革的原动力,以此来论述限制剥削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:剥削与对剥削的反抗都存在人性中,而关于剥削的争斗无疑会消耗大量的生产成果,因此,互不剥削,或者最底程度的有限剥削,是剥削社会最佳的博弈结果。一旦限于剥削而没有余力发展生产力,便证明了社会形态本身并不科学。剥削社会的存在,本身便是为了有一日能够消灭剥削,是一种中间阶段的社会形态。
而匮乏的生产力,则是剥削的源头,即是当人们的需求无法被自身的生产力所满足时,便产生了剥削他人而满足自身需求的动力。当生产力极为匮乏,几乎毫无剩余时,剥削没有土壤,但一旦盈余产生,剥削的欲.望便从人性中滋生了出来,直到生产力丰富至自身需求可被自身生产力完全满足为止,剥削才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这也就是所谓大同之治的真正内核——
“生产力的终极进步……”
徐子先也跟着喃喃读出声来,重温着书中他最喜欢的段落,“届时,也会有新的社会形态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阶段……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……”
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,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;男有分,女有归,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,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,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……
由生产力极度匮乏,被迫的大同而始,最终生产力极度丰富,主动的大同而终,数千年前,贤人所向往的未来,将在千万年后成为现实,由先天而后天,最终再返先天,由大同而至大同……
这样的道统,在美学上是否具备了独特的美感?始即是终,终即是始,是否又得到了道家太极的一丝神韵?徐子先神往地闭上眼,仿佛在幻想着那新的社会形态的种种细节,“那就是仙界吗……”
“仙界的社会形态,会是如何呢?夏虫不可语冰,想必那将是我等完全无法理解的一种社会形态了。”
在他身边,谢双瑶的表情有些微妙,但徐子先完全没有发觉,他已经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向往之中——对于未来的究极大同,徐子先是深信不疑的,试想,谢六姐都能穿梭时空,来到平行世界了,这该是多么先进的生产力,要满足人们的需求,已经完全不费吹灰之力了,诚然,那便是生产力的极大丰富——那不是大同是什么呢?
“真想知道那时的仙人们是什么样子……”他怀着无限的憧憬,轻声说道,“想知道他们是否,也还是会有烦恼啊……”
第233章 由大同而至大同
“由大同而至大同吗……”
张天如放下了手中的课本, 若有所思地笑了笑,“这倒是有些道家的味儿,圆得还不错。不过这和眼下之世关系实在是不大。”
他搓了搓下巴, 显得有些兴致勃勃, 用炭笔在课本上圈圈点点,标注着他觉得需要做注解的词语, “怕不是真到了大同之世, 前方又有了无穷缺憾,无穷征程, 个人也好, 社会也好, 总要有个目标在前方,不然, 何以为朋,何以为党?这大同之世, 我看和三代之治也没什么不同。”
凡是饼, 大多都画得又大又圆,但也多是一生都难以实现,这就像是儒教对三代之治的追求, 代代儒生都有一样的梦想, 但是谁都知道有生之年实现不了——若是实现了,之后又该如何呢?
张天如以为, 重点不是目标,而是在追求目标中所产生的‘凝聚力’, 因此这种最终目标, 宜大, 宜远, 宜尽善尽美,反正绝不能太贴近实际。就譬如饼,不往大了画,大家都尴尬,这所谓的大同社会,和三代之治一样,并不能真正地说服他。
“倘若什么也不缺,那就是什么也不求了——那这日子还有什么过头?应有尽有,也就意味着无欲无求,这人活着和死了似乎也没有什么区别了,反正他做什么都是大圆满,什么都不做也是大圆满,无穷大加无穷大还是无穷大。”他不由得用上了自己刚学到的算学概念:无穷大。想了想,又自失一笑,“不过,这和三代之治还是不同,起码儒圣当时可找不到三代的遗老圣贤,而大同社会居然还真有可能是真的……毕竟,来自大同社会的活例子可就站在眼前呢……”
居然还有另一重天下,能发展到大同社会,顶如是实现了三代之治,又或者是道家、法家、名家等共同的向往: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。张天如在不可置信中隐藏了少许向往,但在向往中又有一点儿庆幸和恐惧:还好,在他有生之年,大同社会肯定是实现不了的。他觉得自己肯定非常不适合那个社会,张天如知道,自己对于大同之治来说实在是过于功利而丑恶了一点。
还好,此时此刻,那所谓以机器为主要生产力代表的社会都还没影儿呢,张天如且不必考虑得那么远,那么全面,摆在眼前的问题是现实的。
“比起这个所谓大同之世,不如还是多关注剥削的定义,或者说,剥削的博弈和有限的剥削,到底都是个什么样的概念,用什么来做衡量的标准……这才是重中之重。地主算是剥削——当然算剥削了,那投资呢?经商呢?不知道谢六姐准备把这条线画在哪里……盈利率多少算剥削,多少算正常的劳动所得。”
张天如家中虽然也是吴江有名的大地主,但他却丝毫不似沈曼君一般,对于地主剥削的概念如此抵触,恰恰相反,他觉得教科书里说得很有道理——凡是家有资产的大地主,反而能客观看待剥削的本质,要比小地主的眼界更开阔一些。或许是因为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过的是人上人的生活,不像是沈曼君,以书香世家自居,并无人上人的自觉,因此才破防得厉害。
张天如自小便知道家中兄弟都如蠢猪笨狗一般,这样的人,仅仅是因为出身的缘故,便可以继承良田,一辈子不事生产,只要派人去收租,租户便会乖乖地将自身的剩余价值几乎全盘奉上,这不是剥削是什么?完全就是最典型的剥削!这种无用的剥削阶级,个个该死,活在世上也只是浪费粮食——能养活他们的粮食,足够养活几百个农户了,这些农户在买活军这里,可以读书识字,为买活军创造出多少劳动成果呢?
虽然任何一种道统,对张天如来说,都是他接触权力的工具而已,他本人对于儒教又或者是这社会论没有什么太强烈的好恶,但他不得不承认,买活军的观点,更加严密新奇,而且有一点特别好,那就是没有讲仁义道德,至少第一册 中只谈了利弊。
对于剥削这个概念,张天如闭着眼都可以想到,多少人会佯装这是个多么肮脏的事情,完全不愿接受自己也是剥削阶级的一员,依旧在故作道德完人的模样——他觉得沈编辑就肯定是不会接受的,越是以道德自命的人就越难接受剥削这个概念。 ↑返回顶部↑
“在六姐预测之中,教材中最具争议的一段会是哪里?”
当沈曼君等人放下手中工作,不可自拔地研读着教材时,云县学校的办公室里,徐子先也正背着双手,凝望着窗外的海景,“以老朽所见,恐怕地主剥削一段,是要被口诛笔伐了,甚而会引起一场大论战,或许也不好说。”
谢双瑶坐在他身边,则是带了满脸的空虚与满足,她刚完成最后一次样书校对,算是把难产了许久的教材给肝完了。
“最具争议的难道不是对剥削的定性吗?”她有些诧异,“剥削本身是中性的词啊,只是代表了一个历史过程,它会诞生也会被消灭,但在眼下的生产力阶段,其存在是一种必然——这一段我觉得我写得很好呢!”
要编撰这样一本教材,最大的难点其实在于素材的取舍,要结合此时人们对历史的认识,对于历史做一定的初步教育,这部分工作必须是徐子先去完成,谢双瑶压根就没有时间,她把握的是之后关于政治理论的选择和阐述,当然,很多也都是照抄的,只是做了点小删改,至于对未来社会形态的展望,这才是需要原创的内容。因为此时压根就没有资本社会……
因此,谢双瑶选择将原始社会之后,再到消灭了剥削的终极大同之间,所有的社会形态都概括为剥削社会。并将人群关于剥削的博弈作为社会体制变革的原动力,以此来论述限制剥削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:剥削与对剥削的反抗都存在人性中,而关于剥削的争斗无疑会消耗大量的生产成果,因此,互不剥削,或者最底程度的有限剥削,是剥削社会最佳的博弈结果。一旦限于剥削而没有余力发展生产力,便证明了社会形态本身并不科学。剥削社会的存在,本身便是为了有一日能够消灭剥削,是一种中间阶段的社会形态。
而匮乏的生产力,则是剥削的源头,即是当人们的需求无法被自身的生产力所满足时,便产生了剥削他人而满足自身需求的动力。当生产力极为匮乏,几乎毫无剩余时,剥削没有土壤,但一旦盈余产生,剥削的欲.望便从人性中滋生了出来,直到生产力丰富至自身需求可被自身生产力完全满足为止,剥削才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。这也就是所谓大同之治的真正内核——
“生产力的终极进步……”
徐子先也跟着喃喃读出声来,重温着书中他最喜欢的段落,“届时,也会有新的社会形态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阶段……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……”
选贤与能,讲信修睦,故人不独亲其亲,不独子其子,使老有所终,壮有所用,幼有所长,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;男有分,女有归,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,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,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……
由生产力极度匮乏,被迫的大同而始,最终生产力极度丰富,主动的大同而终,数千年前,贤人所向往的未来,将在千万年后成为现实,由先天而后天,最终再返先天,由大同而至大同……
这样的道统,在美学上是否具备了独特的美感?始即是终,终即是始,是否又得到了道家太极的一丝神韵?徐子先神往地闭上眼,仿佛在幻想着那新的社会形态的种种细节,“那就是仙界吗……”
“仙界的社会形态,会是如何呢?夏虫不可语冰,想必那将是我等完全无法理解的一种社会形态了。”
在他身边,谢双瑶的表情有些微妙,但徐子先完全没有发觉,他已经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向往之中——对于未来的究极大同,徐子先是深信不疑的,试想,谢六姐都能穿梭时空,来到平行世界了,这该是多么先进的生产力,要满足人们的需求,已经完全不费吹灰之力了,诚然,那便是生产力的极大丰富——那不是大同是什么呢?
“真想知道那时的仙人们是什么样子……”他怀着无限的憧憬,轻声说道,“想知道他们是否,也还是会有烦恼啊……”
第233章 由大同而至大同
“由大同而至大同吗……”
张天如放下了手中的课本, 若有所思地笑了笑,“这倒是有些道家的味儿,圆得还不错。不过这和眼下之世关系实在是不大。”
他搓了搓下巴, 显得有些兴致勃勃, 用炭笔在课本上圈圈点点,标注着他觉得需要做注解的词语, “怕不是真到了大同之世, 前方又有了无穷缺憾,无穷征程, 个人也好, 社会也好, 总要有个目标在前方,不然, 何以为朋,何以为党?这大同之世, 我看和三代之治也没什么不同。”
凡是饼, 大多都画得又大又圆,但也多是一生都难以实现,这就像是儒教对三代之治的追求, 代代儒生都有一样的梦想, 但是谁都知道有生之年实现不了——若是实现了,之后又该如何呢?
张天如以为, 重点不是目标,而是在追求目标中所产生的‘凝聚力’, 因此这种最终目标, 宜大, 宜远, 宜尽善尽美,反正绝不能太贴近实际。就譬如饼,不往大了画,大家都尴尬,这所谓的大同社会,和三代之治一样,并不能真正地说服他。
“倘若什么也不缺,那就是什么也不求了——那这日子还有什么过头?应有尽有,也就意味着无欲无求,这人活着和死了似乎也没有什么区别了,反正他做什么都是大圆满,什么都不做也是大圆满,无穷大加无穷大还是无穷大。”他不由得用上了自己刚学到的算学概念:无穷大。想了想,又自失一笑,“不过,这和三代之治还是不同,起码儒圣当时可找不到三代的遗老圣贤,而大同社会居然还真有可能是真的……毕竟,来自大同社会的活例子可就站在眼前呢……”
居然还有另一重天下,能发展到大同社会,顶如是实现了三代之治,又或者是道家、法家、名家等共同的向往:一个尽善尽美的社会。张天如在不可置信中隐藏了少许向往,但在向往中又有一点儿庆幸和恐惧:还好,在他有生之年,大同社会肯定是实现不了的。他觉得自己肯定非常不适合那个社会,张天如知道,自己对于大同之治来说实在是过于功利而丑恶了一点。
还好,此时此刻,那所谓以机器为主要生产力代表的社会都还没影儿呢,张天如且不必考虑得那么远,那么全面,摆在眼前的问题是现实的。
“比起这个所谓大同之世,不如还是多关注剥削的定义,或者说,剥削的博弈和有限的剥削,到底都是个什么样的概念,用什么来做衡量的标准……这才是重中之重。地主算是剥削——当然算剥削了,那投资呢?经商呢?不知道谢六姐准备把这条线画在哪里……盈利率多少算剥削,多少算正常的劳动所得。”
张天如家中虽然也是吴江有名的大地主,但他却丝毫不似沈曼君一般,对于地主剥削的概念如此抵触,恰恰相反,他觉得教科书里说得很有道理——凡是家有资产的大地主,反而能客观看待剥削的本质,要比小地主的眼界更开阔一些。或许是因为他们明确地知道自己过的是人上人的生活,不像是沈曼君,以书香世家自居,并无人上人的自觉,因此才破防得厉害。
张天如自小便知道家中兄弟都如蠢猪笨狗一般,这样的人,仅仅是因为出身的缘故,便可以继承良田,一辈子不事生产,只要派人去收租,租户便会乖乖地将自身的剩余价值几乎全盘奉上,这不是剥削是什么?完全就是最典型的剥削!这种无用的剥削阶级,个个该死,活在世上也只是浪费粮食——能养活他们的粮食,足够养活几百个农户了,这些农户在买活军这里,可以读书识字,为买活军创造出多少劳动成果呢?
虽然任何一种道统,对张天如来说,都是他接触权力的工具而已,他本人对于儒教又或者是这社会论没有什么太强烈的好恶,但他不得不承认,买活军的观点,更加严密新奇,而且有一点特别好,那就是没有讲仁义道德,至少第一册 中只谈了利弊。
对于剥削这个概念,张天如闭着眼都可以想到,多少人会佯装这是个多么肮脏的事情,完全不愿接受自己也是剥削阶级的一员,依旧在故作道德完人的模样——他觉得沈编辑就肯定是不会接受的,越是以道德自命的人就越难接受剥削这个概念。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