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活 第107节(2 / 4)
攻城之战,一向是守比攻要容易许多,最后买活军是如何得胜的,城里的说法非常不一,连《买活周报》都没有提及,反正买活军的确不是从南门入城的,而是用仙法同时炸掉了东面、西面的城墙,从那处突入进来——那两处都临山,根本不是历来攻防的重点,守兵全去南面防备买活军了,东城门、西城门的守军也多集中在城门附近,毕竟从来没听说城墙会是什么突入口,靠山,运不来云梯,石砲机也太重了,根本就运不上去。就算有一二勇士可以翻墙,那也起不到什么大的作用。
“城墙也能炸得塌的啊?”老林听到人们这么传说的时候,也是这般的不信,城墙——这种千年万代的东西,也是能在一小会儿功夫内炸塌的啊?
但城墙就是被炸塌了,三坊七巷里的说法是,买活军的药包直接固定在城墙脚,一排同时‘起爆’,城墙里的夯土就被炸酥了,不再能承受砖石的重量,便垮塌了一个口子,于是买活军的部队就这样毫无障碍地突入了城内。
接下来的事情,便不用多说什么了,买活军是晚上入城的,而榕城府的守军里有一半都是雀蒙眼,本来连日气氛就紧张,一听到城东、城西传来的喊叫声,当即便是大乱,压根没组织起什么有效的抵抗,便先后投降,双方死的人都不算很多,买活军死了多少人不知道,守军这里居然只死了区区数百人,还没有之后的清算死的人多。还有些死于自己人的踩踏,这实在是很可笑的事情。
名声好也有好处,买活军入城之后,受到的反抗是较小的,老林这些百姓们虽然手里的银钱用了不少来储粮食,但至少不担心乱兵屠城,买活军的兵丁居然也不勒索钱财,固然倒是有人主动给他们塞钱,但多数兵丁是不太收的,因为他们的军纪很严明,士兵都在长官的看守下,以五人为一组活动,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拿了银子也没什么用,买活军这里又不用银子,拿银子兑钞票是要登记身份的,若数量很大一定会引来后续的调查。
不勒索钱财,也不杀人,又不奸.□□女幼童,这不是比朝廷的驻军还好得多了?榕城府的老百姓很快便感恩戴德起来,顺服地接受着后续的安排:登记户口、划分街巷住址,买活军在城里拆了很多窝棚户,又强行抓了乞丐流氓,把他们送走,也没有激起多少反抗的声浪,总之,除了许多百姓都拿出银子去换钞票,并且要被迫去上扫盲班之外,城内许多人的生活变化不太大——像是老林,他每日里一直是卖水的,那现在也还可以去卖水,只是一个月给官府交三百文钱就行了,他要多雇人就多交钱。
他的两个儿子,本来都是跟着他干的,但一个月交九百文,这不是林家承受得起的,就服从买活军的安排,去建筑队里帮忙做活,一日二十文钱,管一顿饭,反正不多不少,总比原本帮着运水要多赚一点点,而老林便难免比从前要多花一些力气——但是,这也不是没有好处,因为他们一家人全都认了字。
虽然是简化字,但也让老林非常的欣慰——他自己是认字的,因家道败落时他已经十几岁了,但两个儿子便完全无力让他们去认字了。买活军的学堂居然不要钱,如果有本事继续往上读,读到高级班都不要钱,这简直比城墙能随便炸塌还要更不可信。
里外里,这一年就是省了七八两的束脩,买活军卖的炭笔和纸张又便宜,他们连一般的卷子答题都是写的炭笔,还发明一种叫鹅毛笔的东西来蘸墨水,总之就不使用毛笔,因为毛笔字不好练——而且和炭笔不是一回事儿。炭笔的话,写字的难度的确也小了许多,总之是大大降低了读书的门槛,练字的使费连老林这样的卖水人家都不觉得贵。
所以,不管老林在外头是如何同情三坊七巷的老亲戚们,他对于买活军其实还是怀抱了一种好感的,他不去新开张的超市,并不是因为畏惧、排斥买活军带来的新东西,只是有些自惭于身份,似乎像他这样的人,是不配进去一观的——他又买不起,家计紧巴巴的,这样的人进去,岂不是给伙计们添了麻烦吗?
若不是今日受到了那个建筑工人的鼓舞,老林也是不会进去的——这个头上生了瘤的女娘,和老林的儿子是同事,因为相貌的特异,儿子回家还说过她几次。因此她不认得老林,老林却是认得她的。
既然连建筑工都能进去逛逛,那老林便也觉得自己仿佛有了这个资格了,那个女娘说的话无形间也鼓舞了他,‘不买也去逛逛’,是啊,他也算是六姐治下的顺民了,凭什么不能去逛逛,便是带些热闹去,捧捧场不也是好的?
卖水一定都是清早天刚亮就动身的,如此才能赶得上早起第一波送水的高峰,因为无人帮忙,老林只能往返几次汲水,如此,送完水到家已是午饭光景,妻子从学校回来,忙忙碌碌地煮着午饭,一大把米线煮了一锅,杂了青菜、腌菜、鲨鱼滑,简便而又鲜美,洒一点辣椒粉,两个儿子也从学校回来,一家人各自盛了一大碗,话也不愿多讲,都饿得厉害,稀里呼噜地在桌前门口急急地吃了起来。
“今日谁洗碗?”
林太太一放下筷子就问,扫了两个儿子一眼,先发制人道,“我腰是又痛起来了,做个饭都吃力,下午还要去纺织厂,我是洗不得了!”
老林送了一早上水,如今身子骨也疲乏,两个儿子都惫懒,老大先道,“堆在那里,晚上吃完饭我来洗。”
见母亲要发火,方才去井里打了水来,乖乖蹲在院子里阳沟前洗碗,一边洗一边和母亲聊天,“你纺织厂做得还可以吧?腰怎么样?”
“要不以后索性不做中饭了,街路上买了吃也不贵。”
“你老婆不讨了?钱不省了?”
榕城女人说话很硬,一句句好像都是顶着心肺,老林隔着纸窗慢慢听着,也不由得会心一笑,自己换了一身上课的衣服,“我走了。”他年纪大了,学得慢,拼音老考不过,和妻子一样都是半年了还在读扫盲班——虽说对于他来讲,扫盲班不过也没什么妨碍,但若不识得拼音,日后生活不便之处很多,横竖老林送完水也没别的事,因此还一直上着课。
“今日走得这么早?”
家人都有些诧异,老林只笑而不语——倒不是他故作神秘,而是家里略略也有一些积蓄,这事两个儿子都知情,便不敢带他们去超市,怕小孩子不懂事,看到这个也想买,看到那个也想买,因此要自己先去看看,若是贵得买不起,倒也罢了,若是贵得有限,居然还能咬牙买一点,那便实在不敢叫他们来。
摇摇走出家里,往南门兜那里过去,一路上叫他依伯的人不少,老林都打了招呼,他在这一带还是略有些交际的,如此走了好一会,便见到前头‘永惠超市’的招牌,老林忖道,“永惠,永惠,这名字起得倒是好,永远优惠。”
因为是前所未见的两层水泥小楼,排场相当的大,此时望去,只觉得比起重檐飞阁又是一番气派,那建筑线条极其平整,在阳光下看去十分地抓人。门口也很热闹,除了买活军自己的平头兵丁,那些留惯了短发,身形昂扬的活死人,也有不少本地的百姓,摸着毛刺刺的头发,还带了些从前的习惯,略弯着腰走在他们身边,就显得格外的矮小。这些人一拨拨地往里走去,老林也就特别挺了挺胸膛,装着见多识广的样子,沉着地打量着那让人不敢逼视的玻璃门窗。
——若说是琉璃的东西,三坊七巷里头也是不少见的,传说中金陵有一座大报恩寺,其中便有一座通体琉璃的宝塔,在阳光下七彩光芒闪耀,最是夺目不过。三坊七巷里也颇有一些富贵人家,能够做得起一座琉璃顶的亭子,或者是在庭院里镶嵌琉璃屏风。老林毕竟有一门富贵的亲戚,逢年过节去磕头拜年,还是能略窥见一点富贵底色。不过,像永惠超市这样玻璃门房,却是从来没有见到的。
如此平整不说,而且全然是清透的,透过玻璃门可以完完整整地看到里头顾客走动的模样,若不是省城百姓,多少也要端个见多识广的架子在,只怕超市建起来的当天便要有人来朝拜了。老林有一会还听到几个买活军的吏目一边走一边在议论群众的反应,说着一些他不懂的话,什么‘割裂性和孤立性,城乡的区别不止于建筑,还有居民的性格’,‘不知道他们对于录音笔会是怎么看,吓不吓得死人’……
这就不免激起一些老林的性子了——玻璃而能做门,的确是从来没有看到的,让他对买活军也更多了几分敬意,但若说要因此被吓死,那完全是无稽之谈,老林感到自己似乎有必要维护榕城百姓的尊严,因此便不多打量那一面面玻璃门、玻璃窗,只是走进时下死力多看了几眼,便格外淡然地走进了超市里。
“怎么这么亮堂啊!”
刚进了店,老林便是一惊,还没弄明白此处的不同,便听到身旁有个中年妇人惊呼了起来,一边说一边东张西望,咂着嘴极为费解,“哪来这么多光啊——怎么店里这么亮堂啊!影子呢?怎么这么多货架没有影子的?”
是啊!老林被这一语点醒,顾不得打量货架,便立刻四处地寻找起了自己的影子来,此时虽然是正午,阳光很好,但……这两层的房子,似乎也没有挖空天井——挖了吗?采光是怎么做的,为什么就这么亮堂呢? ↑返回顶部↑
“城墙也能炸得塌的啊?”老林听到人们这么传说的时候,也是这般的不信,城墙——这种千年万代的东西,也是能在一小会儿功夫内炸塌的啊?
但城墙就是被炸塌了,三坊七巷里的说法是,买活军的药包直接固定在城墙脚,一排同时‘起爆’,城墙里的夯土就被炸酥了,不再能承受砖石的重量,便垮塌了一个口子,于是买活军的部队就这样毫无障碍地突入了城内。
接下来的事情,便不用多说什么了,买活军是晚上入城的,而榕城府的守军里有一半都是雀蒙眼,本来连日气氛就紧张,一听到城东、城西传来的喊叫声,当即便是大乱,压根没组织起什么有效的抵抗,便先后投降,双方死的人都不算很多,买活军死了多少人不知道,守军这里居然只死了区区数百人,还没有之后的清算死的人多。还有些死于自己人的踩踏,这实在是很可笑的事情。
名声好也有好处,买活军入城之后,受到的反抗是较小的,老林这些百姓们虽然手里的银钱用了不少来储粮食,但至少不担心乱兵屠城,买活军的兵丁居然也不勒索钱财,固然倒是有人主动给他们塞钱,但多数兵丁是不太收的,因为他们的军纪很严明,士兵都在长官的看守下,以五人为一组活动,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拿了银子也没什么用,买活军这里又不用银子,拿银子兑钞票是要登记身份的,若数量很大一定会引来后续的调查。
不勒索钱财,也不杀人,又不奸.□□女幼童,这不是比朝廷的驻军还好得多了?榕城府的老百姓很快便感恩戴德起来,顺服地接受着后续的安排:登记户口、划分街巷住址,买活军在城里拆了很多窝棚户,又强行抓了乞丐流氓,把他们送走,也没有激起多少反抗的声浪,总之,除了许多百姓都拿出银子去换钞票,并且要被迫去上扫盲班之外,城内许多人的生活变化不太大——像是老林,他每日里一直是卖水的,那现在也还可以去卖水,只是一个月给官府交三百文钱就行了,他要多雇人就多交钱。
他的两个儿子,本来都是跟着他干的,但一个月交九百文,这不是林家承受得起的,就服从买活军的安排,去建筑队里帮忙做活,一日二十文钱,管一顿饭,反正不多不少,总比原本帮着运水要多赚一点点,而老林便难免比从前要多花一些力气——但是,这也不是没有好处,因为他们一家人全都认了字。
虽然是简化字,但也让老林非常的欣慰——他自己是认字的,因家道败落时他已经十几岁了,但两个儿子便完全无力让他们去认字了。买活军的学堂居然不要钱,如果有本事继续往上读,读到高级班都不要钱,这简直比城墙能随便炸塌还要更不可信。
里外里,这一年就是省了七八两的束脩,买活军卖的炭笔和纸张又便宜,他们连一般的卷子答题都是写的炭笔,还发明一种叫鹅毛笔的东西来蘸墨水,总之就不使用毛笔,因为毛笔字不好练——而且和炭笔不是一回事儿。炭笔的话,写字的难度的确也小了许多,总之是大大降低了读书的门槛,练字的使费连老林这样的卖水人家都不觉得贵。
所以,不管老林在外头是如何同情三坊七巷的老亲戚们,他对于买活军其实还是怀抱了一种好感的,他不去新开张的超市,并不是因为畏惧、排斥买活军带来的新东西,只是有些自惭于身份,似乎像他这样的人,是不配进去一观的——他又买不起,家计紧巴巴的,这样的人进去,岂不是给伙计们添了麻烦吗?
若不是今日受到了那个建筑工人的鼓舞,老林也是不会进去的——这个头上生了瘤的女娘,和老林的儿子是同事,因为相貌的特异,儿子回家还说过她几次。因此她不认得老林,老林却是认得她的。
既然连建筑工都能进去逛逛,那老林便也觉得自己仿佛有了这个资格了,那个女娘说的话无形间也鼓舞了他,‘不买也去逛逛’,是啊,他也算是六姐治下的顺民了,凭什么不能去逛逛,便是带些热闹去,捧捧场不也是好的?
卖水一定都是清早天刚亮就动身的,如此才能赶得上早起第一波送水的高峰,因为无人帮忙,老林只能往返几次汲水,如此,送完水到家已是午饭光景,妻子从学校回来,忙忙碌碌地煮着午饭,一大把米线煮了一锅,杂了青菜、腌菜、鲨鱼滑,简便而又鲜美,洒一点辣椒粉,两个儿子也从学校回来,一家人各自盛了一大碗,话也不愿多讲,都饿得厉害,稀里呼噜地在桌前门口急急地吃了起来。
“今日谁洗碗?”
林太太一放下筷子就问,扫了两个儿子一眼,先发制人道,“我腰是又痛起来了,做个饭都吃力,下午还要去纺织厂,我是洗不得了!”
老林送了一早上水,如今身子骨也疲乏,两个儿子都惫懒,老大先道,“堆在那里,晚上吃完饭我来洗。”
见母亲要发火,方才去井里打了水来,乖乖蹲在院子里阳沟前洗碗,一边洗一边和母亲聊天,“你纺织厂做得还可以吧?腰怎么样?”
“要不以后索性不做中饭了,街路上买了吃也不贵。”
“你老婆不讨了?钱不省了?”
榕城女人说话很硬,一句句好像都是顶着心肺,老林隔着纸窗慢慢听着,也不由得会心一笑,自己换了一身上课的衣服,“我走了。”他年纪大了,学得慢,拼音老考不过,和妻子一样都是半年了还在读扫盲班——虽说对于他来讲,扫盲班不过也没什么妨碍,但若不识得拼音,日后生活不便之处很多,横竖老林送完水也没别的事,因此还一直上着课。
“今日走得这么早?”
家人都有些诧异,老林只笑而不语——倒不是他故作神秘,而是家里略略也有一些积蓄,这事两个儿子都知情,便不敢带他们去超市,怕小孩子不懂事,看到这个也想买,看到那个也想买,因此要自己先去看看,若是贵得买不起,倒也罢了,若是贵得有限,居然还能咬牙买一点,那便实在不敢叫他们来。
摇摇走出家里,往南门兜那里过去,一路上叫他依伯的人不少,老林都打了招呼,他在这一带还是略有些交际的,如此走了好一会,便见到前头‘永惠超市’的招牌,老林忖道,“永惠,永惠,这名字起得倒是好,永远优惠。”
因为是前所未见的两层水泥小楼,排场相当的大,此时望去,只觉得比起重檐飞阁又是一番气派,那建筑线条极其平整,在阳光下看去十分地抓人。门口也很热闹,除了买活军自己的平头兵丁,那些留惯了短发,身形昂扬的活死人,也有不少本地的百姓,摸着毛刺刺的头发,还带了些从前的习惯,略弯着腰走在他们身边,就显得格外的矮小。这些人一拨拨地往里走去,老林也就特别挺了挺胸膛,装着见多识广的样子,沉着地打量着那让人不敢逼视的玻璃门窗。
——若说是琉璃的东西,三坊七巷里头也是不少见的,传说中金陵有一座大报恩寺,其中便有一座通体琉璃的宝塔,在阳光下七彩光芒闪耀,最是夺目不过。三坊七巷里也颇有一些富贵人家,能够做得起一座琉璃顶的亭子,或者是在庭院里镶嵌琉璃屏风。老林毕竟有一门富贵的亲戚,逢年过节去磕头拜年,还是能略窥见一点富贵底色。不过,像永惠超市这样玻璃门房,却是从来没有见到的。
如此平整不说,而且全然是清透的,透过玻璃门可以完完整整地看到里头顾客走动的模样,若不是省城百姓,多少也要端个见多识广的架子在,只怕超市建起来的当天便要有人来朝拜了。老林有一会还听到几个买活军的吏目一边走一边在议论群众的反应,说着一些他不懂的话,什么‘割裂性和孤立性,城乡的区别不止于建筑,还有居民的性格’,‘不知道他们对于录音笔会是怎么看,吓不吓得死人’……
这就不免激起一些老林的性子了——玻璃而能做门,的确是从来没有看到的,让他对买活军也更多了几分敬意,但若说要因此被吓死,那完全是无稽之谈,老林感到自己似乎有必要维护榕城百姓的尊严,因此便不多打量那一面面玻璃门、玻璃窗,只是走进时下死力多看了几眼,便格外淡然地走进了超市里。
“怎么这么亮堂啊!”
刚进了店,老林便是一惊,还没弄明白此处的不同,便听到身旁有个中年妇人惊呼了起来,一边说一边东张西望,咂着嘴极为费解,“哪来这么多光啊——怎么店里这么亮堂啊!影子呢?怎么这么多货架没有影子的?”
是啊!老林被这一语点醒,顾不得打量货架,便立刻四处地寻找起了自己的影子来,此时虽然是正午,阳光很好,但……这两层的房子,似乎也没有挖空天井——挖了吗?采光是怎么做的,为什么就这么亮堂呢?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