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42|拍卖3(3 / 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她的德文只停留在“你好,早安”这个阶段,已经许久没有背新单词了。
  而苏纯钧看了一眼后就放弃了,他只能认出是德语,但他连“你好,早安”都不会。
  活到老,学到老。
  特别是他看到祝二小姐在凭着贫瘠的单词量在艰难阅读的时候,身为男性的自尊心让他不允许自己落后。
  回头就开始学德语,只要他能把睡眠时间再压榨一下的话,他就还可以拼一拼。
  祝二小姐仗着反正也没人知道她会多少,硬是从头到尾看了一遍才把这张纸还给侍者。
  然后两人都没有在拍卖单上写价格——它的标价是8000.
  底价8000美金,加一次价是1000块。
  侍者走了以后,苏先生考虑到祝二小姐的自尊,没有主动问那张纸上写的是什么东西。
  他是很了解自己曾经的学生的水平的。
  ——她绝不可能认识全文。
  ——刚才应该是在假装自己会。
  但祝二小姐在与苏先生成为未婚夫妻后,脸皮就已经扔掉了,她完全不觉得有什么丢脸的,在侍者走后主动对苏老师说:“我不知道那张纸写的是什么。”
  苏纯钧安慰的笑着点了点头。
  祝二小姐:“但里面有很多数值,好几个,我猜它是某种机械。大型的。”
  苏纯钧惊讶的挑了一下眉,开始在心中思考是什么机械。
  第二个餐车也很快过来了,里面仍是一张纸。
  谢天谢地,这次是英语说明书。
  这回两人都能看懂了,是纺纱机。
  苏纯钧也猜出来了,刚才的和这个,拍卖的可能是一整条生产线,或者说是停工的工厂里的机器。
  祝玉燕瞬间就想明白了。
  外面的情形这么糟糕,工厂已经不可能再维持正常的生产了。
  拍卖的话,应该是工厂把厂里最值钱的机器抵押给了银行吧?他们停产后,银行就根据合同,把厂里的机器拉走了?
  两个月以前,她还想过要把施巧儿她们送去做女工,结果现在工厂就已经停工了。
  因为工厂不止是美国的工厂,其实城里的纺织厂倒多数是国人在经营。不止是这里,江南那里,最先用机器代替人工的,就是中国的商人。他们早就发现了这里面巨大的利润。
  她以前就觉得,说不定这个世界上,最开明的应该是商人们。他们总是最先接受新技术新思想,只要有钱赚,能赚更多钱,他们都能毫不犹豫的抛弃旧技术,改用新技术。
  百货公司里卖的裙子衬衣,总说自己是美国棉。但事实上可能棉花确实是从美国运来的,但它们都是在中国的工厂里纺成线,织成布,变成裙子,最后送进百货公司的。
  画报里、报纸上打广告的牌子也几乎都是国产货。从花露水,到火柴,全都是外国技术,中国生产。
  近两年夏天才时兴起来的汽水,也是美国的技术,听说连装汽水的玻璃瓶子,都是用美国机器制造的。
  技术革新带来的是技术壁垒的打破。江南的丝绸很出名,以前要老师傅设计,熟手的绣娘精心制作好几个月才能织成一匹。可有了美国的新技术之后,只要有钱,就能买来新机器,开动机器以后,什么新鲜的织法花样,什么新面料,都能织出来。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