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二十六章 王元朗的责怪(3 / 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王元朗叹息一声,又道:“汴京的陛下主意大啊,若是先皇,必然不会管我如何领兵打仗。”
  徐杰闻言只是点点头,并不答话。
  王元朗又是一语:“欧阳公啊欧阳公,本以为汴京有你欧阳公,我当时后顾无忧,奈何!”
  王元朗话语里,多少有些怪罪欧阳正的意思,怪的是在京城里的当朝首相欧阳正,却不能引导皇帝做出正确的决断,这是为人臣子的失职。
  徐杰听得王元朗怪罪欧阳正,连忙解释道:“王枢密,老师与您,其实是一样的。”
  “所以欧阳公就派了你这个连一官半职都没有的弟子来补救?”王元朗问了一语,其实还是怪罪。
  徐杰却不知如何答这一句,只能说道:“皆是无可奈何。王枢密见谅!”
  若是欧阳正知道王元朗这么去怪罪他,必然会痛心疾首,自责不已。徐杰是替欧阳正给王元朗道歉。
  就是徐杰,之前也是这么想的,战场有王元朗领兵,朝堂有欧阳正坐镇,合该是万无一失的。最后却是这么一个局面,王元朗要怪欧阳正,也无可厚非。
  “也罢也罢。”王元朗连连摇头,悲凉不已。又道:“拿地图来,我便与你说一说如今战局,也说一说军中之事,你不要辜负了欧阳公的期望。”
  徐杰闻言只感觉压力倍增。这一趟边镇战场,徐杰到底该不该来?
  整过国家的安危责任,在王元朗几句话语之中,忽然就全部压在了徐杰身上,便是已经到得边镇的徐杰,心里其实也并未真的有这个准备。一个硕大的国家,万万人口的未来,忽然就到得自己肩膀上了。这种感觉,徐杰从未经历过。
  事情到得这般地步,真要找出那个要负责的人,应该是汴京里的皇帝夏锐。
  但是徐杰忽然把这些都扛在肩上了。应该吗?值得吗?有必要吗?有好处吗?
  这些问题,徐杰在这忽然压力倍增的一刻,真的在想。
  回头再一想,这几个问题,重要吗?
  兴许真的不重要,这大华朝,虽然是夏家的。但是这天下,并非只有夏家。徐杰想得起记忆里的一些事情,吴三桂开了山海关,有了扬州十日,嘉定三屠,有了包衣,有了奴才,有了留发不留头,有了拖在汉人脑袋后面的大辫子。
  有了“宁与洋人不与家奴”的话语。
  所以这大同失不失得?这大好河山能不能破碎?能不能让万万人卑躬屈膝口称奴才?能不能让万万人被肆意杀戮奸淫?
  如果这万万人只是历史里的一个数字,只是话语故事里的谈资,那也罢了。但是此时这万万人,就是徐杰眼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,徐杰吃着他们种的粮,穿着他们织的布,用着他们生产的所有东西。岂能真的不管不顾?
  面对这些问题,头前那几个值得与否、必要与否的问题,又算得什么问题?
  “王枢密,在下只有一语,死而后已!”徐杰答道。
  王元朗露出了一丁点苦涩的微笑,接过亲兵递来的地图与一些文书,把地图摊开在桌案之上,只道:“徐文远,且上来看吧。”
  徐杰点点头,却又连忙转头与张立说道:“张大帅,请!”
  张立走到头前,便听王元朗指着地图开始说着边镇局势,哪条路好走,哪条路不同车架,这里几日路程,那里几日路程,室韦人在长城之外聚兵的态势,辎重情况,匠人多寡,士卒那部堪用,哪部不堪用。
  哪个军将擅攻,哪个军将擅守,哪个军将秉性如何……
  事无巨细。
  徐杰甚至随后拿起桌案上的笔墨在记。
  张立却是听得满头大汗,越听越是着急心虚,看得徐杰拿笔不断在写,才能稍稍心安一些。
  徐老八站在徐杰身后,盯着地图目不转睛,徐老八虽然是老军阵,尸山血海爬出来的汉子。但是徐老八也是第一次如此接触战场全局,以往他不过是个基层小吏。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