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1章 尝试改良(5 / 6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于是干脆,不考核了吧!
  楚歌知道,王文川变法失败的一个关键原因,就在于用人不当。
  而用人不当,一方面是因为许多钻营小人为了更快地获得提拔,混入了新党的队伍中,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种过于急功近利的考核制度,给了这些人可乘之机。
  以青苗借贷为考核,最终选拔出来的,一定会是一些急功近利之徒。
  假设有两名官员,一名官员严格按照王文川的办法来执行,不做强制摊派;而另一名官员则暗中强征、提高利息。
  那么最终的结果,一定是后者的业绩更好看,更容易获得提拔。
  久而久之,整个新党上下,就全都变成为了业绩不惜扒房拆屋、强制摊派让农户借贷的官员了。
  所以,楚歌干脆大手一挥,不考核了!
  不做强制要求,没有业绩考核,这些官员肯定会偷懒,但不管怎么说,农户找上门借贷,他们总不至于置之不理吧?
  只要他们稍微干点事,就比之前强。
  改革嘛,不求一步到位,只要比之前好一点,那就是进步。
  当然了,楚歌其实心里也清楚,自己现在也还是纸上谈兵,要说前人绞尽脑汁都没解决的问题,自己一拍脑袋就搞定了,那多半是不可能的。
  但这是试炼幻境,失败了也不会怎么样,试一试看看结果如何嘛。
  更何况,楚歌能预知未来,知道不久之后天下就将面临一场大旱灾。
  而这场旱灾将进一步放大青苗法的负面影响,让百官找到了攻讦新法的理由,加速了新法的失败。
  如果说原本的青苗法,最终结果是损了富民、损了贫民而富了国库,那么现在楚歌改动以后的青苗法,就纯粹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,而让国库承担了巨大的风险。
  他想的很简单,至少先把百姓喂饱了吧?
  原本的变法,可以说是各个阶层全都得罪了,就连民众也遭受了很大的损失。所以那些流民才会跑到京城来反对新法。
  但现在,楚歌觉得自己先把这些底层民众给安抚住,让他们来念着新法的好。
  这样一来,至少新法能多坚持一段时间吧?
  考虑一番之后,楚歌最终拍板,将这个自己改造之后的青苗法,推行了下去。
  雾气弥漫,而后又逐渐散开。
  楚歌的视野中出现了一行系统提示。
  距牛渚之战:8年
  “一眨眼一年就过去了么
  “如此看来,每一轮试炼在最乐观的情况下,我都有十次对新法进行改良的机会。
  “这也合理,毕竟法令从制定到推行下去、看到成果,总需要一定的时间。
  “十次尝试之后,如果还是未能达成应有的效果,那就只能从头再来了。
  “当然,十次尝试这是最理想的情况,也有可能中途就直接被皇帝给罢官,前功尽弃。
  “嗯让我先看看新的青苗法实施得如何。”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