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0章 不畏浮云遮望眼(4 / 5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但从这些碎片中,楚歌还是能清楚地看到,王文川修过水利,开过荒田,治过洪涝,斗过豪强,提拔学子,秉公断案
  有一件事情,在记忆碎片中占据了很大的篇幅。
  在王文川做县令的时候,春夏青黄不接,农民的生活十分艰难。去年的粮食已经吃完,而今年的新粮还没有收获。各种粮商、士绅,则是蠢蠢欲动,想借此机会抬高粮价、狠宰农民一笔。
  于是,王文川决定,将官府粮仓里的存粮借给农民,让他们在秋收之后归还,并保证只按市场最低的利息计算。
  这种办法最终大获成功,农民有了救济的口粮,官府也增加了收入,唯一不满意的,只有地主和豪强。
  但对于王文川来说,他们的不高兴,对自己而言显然就是最好的嘉奖。
  他就这样在基层一点一点地积累,直到有一天,他做知县任满后回乡探亲,路过城外的一座名山。
  跨过山脚的野草和乱石之后,王文川来到了山顶。登高望远,他看到了山顶云雾缭绕,而山下就是齐朝的锦绣河山。
  于是,他作了一首诗。
  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只缘身在最高层。”
  或许从这个时候他已经下定了决心。
  在基层的时间,应该够久了。
  准备得已经充分了,而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
  他要离开基层,向上走了。
  因为想要“不畏浮云遮望眼”,就只能“身在最高层”。
  于是,四十二岁的王文川,才终于来到京城,走入之前那个自己执拗着一直不肯进入的齐朝权力核心。
  但记忆碎片中的场景却并未到此为止。
  来到京城之后,此地的繁华确实并非之前的穷乡僻壤可比。
  而王文川的官职步步高升,在齐朝这个以俸禄优厚而闻名的朝代中,这笔钱已经足以让他过上十分富足的生活。
  每天下班之后,他的同僚们都嘻嘻哈哈地走向勾栏瓦舍,去青楼吟诗作对,去教坊司“体察民情”,做着文人士大夫都喜闻乐见的风雅之事。
  但王文川却默默地收拾好破旧的行囊,拖着一身疲惫回到家中,守着糟糠之妻。
  这个时代,实际上是“一夫一妻多妾制”,逛青楼、喝花酒、养小妾不仅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,反而很正常。不去做这些事的人,反而会显得很不合群,缺少文人的风雅。
  于是某一天,王文川的娘子终于看不下去了,她一直觉得自己相貌不佳,配不上王文川,所以,暗中用自己三年的积蓄给王文川买了一个小妾,打算给相公一个惊喜。
  这个漂亮的小妾之所以被卖,是因为家中欠了巨债,只能让她卖身还债。王文川的娘子看她可怜,姿色又很出众,就将她买了回来。
  结果,王文川原封不动地把这个小妾给送回了家中,那几百两银子也不要了,就当是替她还债了,免得她再被卖身。
  在这件事情上,王文川也展现了他一贯的执拗性格。执拗地践行着一夫一妻制,不计较个人享受,不关心物质生活,生活中只剩做文章和做官。
  有一天,他去清凉寺讲学。
  在清凉寺中,有不少求学的士子。
  王文川走在路上,遇到一名之前没见过的年轻人。这个年轻人非常友善地提出,想自己出钱,请王文川洗头。
  王文川有些错愕,而这名年轻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对方会做出这种反应。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