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6章 解决方案(加更求票5)(3 / 3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当运送路程中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产生损耗的时候,即可视为耗羡。进入户部时,如果损耗在正常范围内,那么就正常入库,多出来的耗羡同样也不能由官员自己留着,同样也要上交,但这些耗羡可以作为补贴发放给各级官吏或者有其他的用处。
  如果损耗不在正常范围内,那么就要说明缘由。如果是因为特殊情况,比如天降大雨,那么就要有相关的证明可供查验。
  当然,楚歌也很清楚,古代的任何税赋改革都逃不开一个定律:历史上的税费改革不止一次,但每次税费改革后,由于当时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,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又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。
  原因也很简单,这些改革的初衷,都是为了将各种杂七杂八的苛捐杂税合而为一,既降低征收难度,又让各级官吏没办法巧立名目进行贪污。
  但在王朝末期,随着朝廷对基层的掌控力度不断下滑,官吏还是可以想尽办法巧立名目地多收税款。
  也就是说,原本几种税款合成一种,实行过一段时间之后,官吏又会巧立名目征收新税,而其实这种新税早就已经包含在之前的那几种税款之中了。
  等于是朝廷从官员口中抠出灰色收入,官员优惠想办法增加新的灰色收入,百姓承担的税款反倒是越来越多了。
  楚歌又不是神,当然也无法解决这一问题。
  但他尽可能运用后世的智慧,让财税问题在盛太祖的这个副本里、在短期内找到一个最佳的解决方式,也算是能够对付着交差了。
  在楚歌想好了大致的对策之后,就自动推行了下去。
  然而就在楚歌准备去看一看大盛朝国祚的变化情况时,却发现这次的桉件还没有结束。
  小太监前来启奏:“陛下,方士用方大人求见。”
  楚歌愣了一下:“方士用?”
  他在脑海中快速搜索这个人名。
  很快,想起来了。
  这是当时的一位名士,也被卷入到了空印桉中。
  在历史上,他向盛太祖上疏,洋洋洒洒数千言,论证“空印桉无它罪、可恕”。
  而盛太祖给他的回答是:流放。
  楚歌意识到,这次的情况多半与最初的文士副本一样。
  仅仅给出一个措施还不够,还要当面驳倒这些人,任务才算完成。lt;script type=quot;bccb506dc4648c0c14f8bf5b-text/javascriptquot;gt;show_htm3();lt;/scriptgt;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