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2章(1 / 2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崔伦勉强点了点头。
  卫云章又道:“上午外祖母也来看过我,也说了跟您差不多的话,还
  yh
  说不知道母亲看到我这样,她会不会难过。”
  崔伦怔住,半晌后,才苦笑一声,说:“她大概对我失望透顶吧。”
  “父亲,能不能再跟我讲讲您和母亲的事?还有我小时候的事情?”卫云章不确定崔伦之前是否跟崔令宜已经聊过这些,所以问得很是谨慎,“有时候我听卫家的人聊起他们的家事,我都觉得我插不进话。我想再听您多讲一些。”
  听到卫云章的请求,崔伦默然许久,才哑着嗓子道:“从哪里开始讲起呢……就从我与你母亲相识开始吧。”
  -
  崔伦与陈瑛相识,是在一次诗会上。但严格来说,陈瑛本不该出现在那里的。
  诗会是由京中的文人雅士自发组织的活动,也没有什么请帖,只不过在春日京郊占了块地,借了点曲水流觞的雅兴,大家呼朋引伴地来参加。
  崔伦那时还不是书院院长,甚至连书院里的教书先生都不是,那年他才十九岁,还热衷于参加各种雅集,广交好友。这一次,他自然也是和朋友一起来参加的。
  诗会中素来有斗诗的环节,一堆人沿着水滨围坐在一起,认识的不认识的,都可以借由诗词斗上一斗。因为规则不变,却要求参与者根据规则不断作出符合韵律的诗词,极容易耗空人的灵感,所以那一轮斗到最后,就剩崔伦和一个白面小生。
  看得出来白面小生很想赢,崔伦故意逗他,装作想不出新诗的模样,却在众人兴奋倒计时、白面小生面露喜色时,慢悠悠地念出了早已打好的腹稿。白面小生脸色顿时一僵,却无法再在有限时间内追上一首,最终落败。
  众人纷纷向崔伦敬酒恭喜,还有好事者给他簪了一朵花,等崔伦喝完一轮酒,撇开众人再看去时,却发现那白面小生不见了。
  他问友人:“方才那位小兄弟呢?”
  友人说:“不知道啊。”
  他又问:“那是哪家的小郎君?才思敏捷,以前却从未见过。”
  友人也不知,周围问了一圈,竟都不知。原来,那人竟是独自来参加诗会的,倒是稀奇。
  没能交到他这个新朋友,崔伦略感遗憾,但也没有放在心上。
  又过了半年,京城里开设中秋灯会,崔伦与兄嫂侄儿们一起上街,却因人潮太多,不慎挤散。不过他都这么大个人了,也不怕走丢,便索性一个人闲逛。
  逛着逛着,他看到有一家摊位的灯笼甚是漂亮。
  既然是灯会,京城里自然不会缺漂亮的灯笼,但大多数灯笼都以精巧的工艺和新颖的式样制胜,而这家卖的灯笼,不仅工艺不怎么精巧,式样也只是最最普通的四方灯,它之所以能吸引崔伦的目光,只是因为最单纯的——画得好看。
  白色的灯纸上,画着泼墨的山水;青色的灯纸上,画着静伏的蟋蟀;红色的灯纸上……画着金色的元宝树。
  画灯的师傅似乎总能根据纸灯的底色,画出相对应的物事。虽然乍一看画得简单,但凑近了仔细观察,却能发现笔触极为细腻,而且似乎总能有点小巧思——比如在山水灯中,画了一轮圆日,而这圆日所在的位置,恰恰就是灯罩里的灯芯所在,远远望去,就好似真的有一轮发光的太阳自山水间冉冉升起一般。
  摊位边还有几个人聚拢,显然对这里的灯感兴趣的不止崔伦一个。崔伦拿了个灯,问摊主:“请问这个灯怎么卖?”
  摊主是个白发苍苍的佝偻老头,身边还跟了个啃手指头的小孩儿,闻言笑道:“十文一只。”
  “啊?这么便宜?”崔伦惊讶。
  老头道:“小人制灯手艺不精,只图个养家糊口的钱,叫郎君见笑了。”
  崔伦将他仔细一打量,发现他确实只穿着粗布麻衣,身旁的小孩儿脸上也有点脏,还有些瘦。
  崔伦纳闷:“这灯纸不是你们画的吧?是从哪里买来的吗?灯纸都不止十文吧?”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