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43节(2 / 4)
至于老三,读书多年,只取得童生资格。年过二十五,被村民戏称为老童生。这么多年,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。
趁着吃晚饭,全家人都在,王木匠当众宣布,过完了元宵就让三儿子去县城读书。
这引起了王家老大老二的极大不满。
“不同意!”
两兄弟一起反对父亲的决定。
这年头,不是随便一户人家,就能养得起一个读书人。
供养一个读书人,破费钱粮。
给先生的束修,不算什么。
真正大的开销,是笔墨纸砚,是书籍。
稍微一套像样的笔墨纸砚,没有二两银子拿不下来。
一本经史子集解析,少说三两银子。
一本科举必读书目,没有一二两银子,休想带回家。
为什么非得用二两银子的笔墨纸砚?
给先生官员过目的文章,用的是最粗糙的纸张,最劣质的笔墨,第一印象就输了个彻底。
除非你是个天才,才能叫人另眼相看。
什么是面子?
书写用的笔墨纸砚,就是面子。
最起码,也代表了读书的态度。
以及上考场考试用的笔墨,谁敢用劣质的?就不怕字迹糊成一团?
说到底,这年头,对于百姓来说,读书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。
如果能考出功名,那么所有投入的金钱,都能收回来。
然而王三郎自八岁启蒙,如今年过二十五,依旧是个童生。
他的两个兄长,已经对他彻底失望。
三兄弟没分家。
王三郎每多用一两银子,就意味着分家的时候老大老二得少分一两银子。
家里没有金山银山,经不起王三郎这么毫无希望地读下去。
凭什么一家人努力劳作挣钱,全都添进王三郎这个无底洞。
老大老二不服,坚决反对王三郎去县城读书。
“读什么读?读了这么多年也没读出个名堂,不如将读书的机会让给孩子。”
“老三肯定是读不出来的,不如去城里找个活干。他能写能算,一个月少说能领六七百文钱,除了能养活他自己,还能拿点钱回家。” ↑返回顶部↑
趁着吃晚饭,全家人都在,王木匠当众宣布,过完了元宵就让三儿子去县城读书。
这引起了王家老大老二的极大不满。
“不同意!”
两兄弟一起反对父亲的决定。
这年头,不是随便一户人家,就能养得起一个读书人。
供养一个读书人,破费钱粮。
给先生的束修,不算什么。
真正大的开销,是笔墨纸砚,是书籍。
稍微一套像样的笔墨纸砚,没有二两银子拿不下来。
一本经史子集解析,少说三两银子。
一本科举必读书目,没有一二两银子,休想带回家。
为什么非得用二两银子的笔墨纸砚?
给先生官员过目的文章,用的是最粗糙的纸张,最劣质的笔墨,第一印象就输了个彻底。
除非你是个天才,才能叫人另眼相看。
什么是面子?
书写用的笔墨纸砚,就是面子。
最起码,也代表了读书的态度。
以及上考场考试用的笔墨,谁敢用劣质的?就不怕字迹糊成一团?
说到底,这年头,对于百姓来说,读书就是一件奢侈的事情。
如果能考出功名,那么所有投入的金钱,都能收回来。
然而王三郎自八岁启蒙,如今年过二十五,依旧是个童生。
他的两个兄长,已经对他彻底失望。
三兄弟没分家。
王三郎每多用一两银子,就意味着分家的时候老大老二得少分一两银子。
家里没有金山银山,经不起王三郎这么毫无希望地读下去。
凭什么一家人努力劳作挣钱,全都添进王三郎这个无底洞。
老大老二不服,坚决反对王三郎去县城读书。
“读什么读?读了这么多年也没读出个名堂,不如将读书的机会让给孩子。”
“老三肯定是读不出来的,不如去城里找个活干。他能写能算,一个月少说能领六七百文钱,除了能养活他自己,还能拿点钱回家。” 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