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节(3 / 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也许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。
  某一个早春的午后,裴浚正与礼部尚书袁士宏商议移陵一事,工部已在北邙山附近寻了一块风水宝地给献帝筑陵,裴浚却予以否决,他不打算惊动父母亡灵,吩咐工部在原陵寝基础上再升规格,按帝陵打造便是。
  黄锦就在这时,惊慌失措跌入门槛,
  “陛下,陛下大喜....”
  他激动地甚至说不出一句囫囵话,
  礼部与工部几位官员瞧见东厂提督失态成这样,纷纷露出惊愕。
  这得是多大的好消息能让他高兴得不要体面了。
  莫非皇帝无意中幸了某个宫女,有了子嗣?
  于是一个个眼神蹭的比什么都亮。
  裴浚是何等人物,从黄锦这般欢天喜地的神情,就已猜了大概。
  他脸色平静极了,修长身姿端坐一动不动,只淡淡哦了一声,点点头没再问。
  也没有继续商议朝务。
  人入了定。
  柳海见状连忙摆手,示意朝臣离去。
  最后御书房只剩下裴浚,柳海与黄锦三人。
  裴浚还是那副模样,眼神定在桌案一角,双手搭在御案,想要用力又不敢用力。
  黄锦瞧他这模样,心疼极了。
  他是盼得太久,信心被一遍又遍磨灭,有些情怯了。
  黄锦噙着泪爬到他脚跟前,一字一句告诉他,
  “一月前,彭瑜收到锦衣卫在蒙兀探子的密报,其中有一条无意中提及,有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男子,带着一小伙在乌城开了一间学馆,这间学馆兼收大晋,蒙,波斯三处语言的学童,探子没当回事,只是如常将所见纪录上报,彭瑜收到这份密报立即赶赴乌城确认此事。”
  “陛下,乌城距上京有近八千里远,彭瑜快马加鞭用了半月赶到乌城,确认是凤姑娘无疑,方着人递了消息回来,彭瑜信中说,凤姑娘安好如初。”
  裴浚听到最后四个字,重重闭了闭眼。
  黄锦小心翼翼问他,“陛下,您打算怎么办?”
  裴浚没有说话,他就是用了“放手”这种手段,如愿让他们现身,在乌城落脚过日子,接下来他不知要如何处置这桩事,唯有本能告诉他,不能也不敢再打搅她。
  “留下两名高手护卫,让彭瑜回京。”
  抬过眸,窗外风光正好,暖风抚化大地,吹绿了御花园的枝头,红了景山上的梅花,这一股春回大地的暖意,从上京城一路拂至西北戈壁滩,最后掠过一处高峻的山头,来到大晋最西端的边城。
  第69章
  清晨第一缕霞光投递在城门,古老的城关吱呀一声被重重推开,如烟的人潮从城门内争先恐后涌出,奔去四面八方。
  有镖师与掮客领着一行车队往西,继续通达乌特国的东和城。
  乌城与东和城之间只隔了不到十里路,遥遥越过一片稀疏的沙地便能瞧见,过去两国之间各设关卡,非朝廷通关文书不可出入,裴浚重启丝绸之路后,普通民众与商贾只需持有过所,说明必要缘由,便可前往东和城贸易。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