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0节(3 / 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不仅仅是魏王的骨头硬,魏国公室的骨头也硬,那些封君同样坚守不出,不愿意向秦国投降。
  一时之间,节节胜利的王翦竟然碰到了钉子,进展突兀慢了下来。
  王翦久攻不下,决定另辟蹊径,首先是秦国常用的招数,收买城中的奸细,让他们直接献城投降。
  这一招屡试不爽,花费极小的代价就能得到丰厚的回报。
  秦国大赚,奸细小赚,敌国血亏。在金钱开道的前提下,王翦仔细地观察了大梁城的地形,又找来了一份没有那么详尽的堪舆图,但上面的河道还是能见到的。
  很多就作出了水攻的决定,仿效昔年武安君白起水淹鄢地一般,将魏国的城池淹掉。
  魏国自然知道当年的事情,所以有所防范,但是限于实力,并没有什么大用。
  大梁城是魏国都城,人口众多,所以城池必须建造到有水源的地方。
  都城难道能没有护城河保护吗?
  想要护城河周围就一定要有水量足够的河水。
  而且建造大城周围就要平坦,道路太过崎岖,不利于出行,是不可能成为都城的。
  这一切都为水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。
  但这不是愚蠢,不知道吸取教训,而是不得不如此。
  若是魏国有一支能与秦军野战的军队,甚至拥有一支能来去如风,突袭秦军民夫的军队,难道还会担心秦国用水攻这种计策吗?
  魏国,大梁城。
  满座公卿朝臣纷纷愁眉苦脸,秦军围城多日,现在完全找不到任何翻盘的点。
  “王上,从上次攻城算起,秦军已经半月没有进攻。
  臣担心他们在开凿沟渠,想要引水灌城啊。”
  满座寂然,实际上对大梁城的地势,魏人远比秦人清楚。
  大梁城的城墙是加厚的,城中的宫殿楼阁都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,而且之前扩建新城的时候还特意选择了能防守的地带。
  魏王叹口气道:“秦国定然是在开凿沟渠。
  这大梁城的兵员和粮草足以坚守三年之久,但是大水一来,最多三月就会一切消散。
  坐视秦国开凿沟渠就是等待死亡,众卿有什么办法吗?”
  有什么办法?
  办法自然是有。
  率领一支精锐冲出城去,乘着秦国还没有反应过来,把秦国开凿沟渠的农夫全部杀掉,这样或许能够延缓一下秦国的速度。
  然后向着列国求援,让秦军撤军。
  但是赵国拒绝了魏国的求援,还有谁能来呢?
  洛国和齐国吗?
  韩国灭亡的时候,洛国一点反应都没有,魏国难道会是特殊的那个吗?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