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5节(3 / 4)

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

  为了更好测试木炭的效果,枣儿她们出门寻食的时候,也专门带了些炭,还拿了个炭炉小火锅,打算烧饭吃。
  吃了一次后,大伙就觉得,这个搭配在野外煮饭煮水时果然很轻便。只用点上火加水煮就行,吃完也不会把地上弄得乱七八糟,很容易就能收拾干净。
  且那烧过的炭灰也是好东西,装起来带回去,留着还能当肥用。
  大概是由奢入俭难。
  村人们体会到了木炭的好处,又掌握了烧炭的方法,就有些嫌弃木柴了。
  于是很快就找方仙儿要了挖土炭窑的法子,在附近找了一处小山坡,仔仔细细地挖了个小窑洞出来。
  因为他们也是第一回 建炭窑,没敢贪大,就只挖了一个差不多大小的,够用就行。
  方仙儿将建造的方法一说,具体怎么操作,还得靠他们自己摸索一部分,做起来就稍微慢些,活很精细。
  毕竟这是极为重要的东西,容不得一点差错。
  辛苦了好些天,终于挖得差不多,一个土炭窑圆满建成。
  只看外表平平无奇。为了收温,窑门被做得很小,大概只能进出一人的样子。窑肚内地方就宽阔许多,约莫四五尺高,一丈多的深度,后方开了个烟洞,地面还留着进风的口道。
  做好了炭窑,也只是第一步,接下来还要采木头、装填炭窑,这些都有讲究。包括木头该如何分类、堆叠,样样都得考虑到,稍不注意都会影响到炭的成品。
  土炭窑出炭比较慢,大概几天才能烧好一窑。好在得到木炭的数量比之前的简易炭包更多,品质也更加上乘。
  但坏处就是,如果做毁了,就会一口气耗费大量的木头与时间。
  为了保证出炭,大伙都谨慎至极,每一步都要细细问过方仙儿,确定真的没问题了再上手。
  第一窑的木头稍微少放些,算是拿来练手的。这样心里也有底,不怕出错。
  等成功烧出一次,日后再烧起来也更得心应手。
  照这样的速度烧炭,中途不出意外的话,等到天气更冷的时候,过冬用的木炭基本就能攒出来了,大伙都能过个无比舒适温暖的冬天。
  怀揣着这样的期待,村人们热火朝天地干了好几天的活,终于见到了第一窑木炭。
  虽不能说十分完美,但用试了一下,已经让大伙很满意了。
  总结了一下各方面可以改进的点,烧木炭这事也算是拿捏住了,日后按部就班去做就行,不用再操多余的心。
  大伙用这木炭煮了几份火锅庆祝。
  一边吃,才想起来似乎有什么事情忘了。
  大牛猛地一拍脑袋:“啊呀,这几天咱都没去元宝村,也不知道韦叔那边的情况咋样了!”
  枣儿说:“应该不打紧,咱们明天过去看看就好!”
  计划好出门的事,晚上就早早歇下。
  次日一早,一群人火速出发,很快就到达了元宝村。
  还没进村呢,大老远就看见有人焦急地站在村口张望。
  定睛一看,原来是韦十八。
  韦十八那边也瞧见了他们,身子一震,立马快步迎了过来。 ↑返回顶部↑

章节目录